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阻抗系数对阻抗式调压室波动幅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阻抗系数对阻抗式调压室波动的最高和最低幅值的影响,分析了如何合理地选择调压室的阻抗系数。  相似文献   
22.
有机硅改性SAN树脂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不饱和碳碳双键的有机硅单体A-15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三元悬浮聚合制备了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和冲击性能的有机硅改性SAN树脂。通过在聚合过程中添加三苯基硅醇避免或减轻在聚合产物加工时的羟基缩合交联反应,达到消除水分的目的。研究确定了聚合过程中各个成分的较佳用量:A-151占苯乙烯和丙烯腈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数为0.8%,三苯基硅醇与A-151的摩尔比为3.4,PAAS用量为占A-151质量的10%。  相似文献   
23.
钟启林  于奎  桂强  朱晶  张元寿  张志强  周雷 《弹性体》2009,19(6):49-51,74
阐述了高转化率丁腈橡胶N32中试放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确定了中间实验的聚合配方和工艺条件,制得了性能稳定的胶乳。通过控制脱气、凝聚、洗涤、干燥等工艺条件,保证了后处理过程的顺利进行。突破了转化率超过71%性能劣化的瓶颈,得到性能优良、贮存稳定性好的高转化率(75%~80%)丁腈橡胶N32新产品。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水电站调压室的水力计算特点,分析了如何合理地选择调压室的设计条件。  相似文献   
25.
26.
建立应变计质检装置于奎,康锁亮,朱琳,黄爽(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成都610061)主题词应变计,常温,工作特性,自动测试1建立应变计质检装置的背景国际法制组织迄今为止,已发布约73个国际建议。在这些已发布的国际建议中与测力称重有关的有12个,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27.
曹振丽  于奎 《连铸》2005,(6):12-14
二次冷却系统的设计计算参数较多,使用电子表格进行设计,简化计算过程,便于工艺分析和改进.  相似文献   
28.
将羧基丁腈橡胶(XNBR)乳液与聚氯乙烯(PVC)乳液共混,然后用胶乳凝聚成粉法凝聚成粉。研究了凝聚成粉的工艺及条件,考察了XNBR/PVC配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隔离剂质量分数为3%~5%、凝聚温度为50~60℃、搅拌转速为300~400r/min的条件下,可制得成粉率在95.0%以上、贮存不黏结且性能良好的不同配比的粉末XNBR/PVC共混胶。  相似文献   
29.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有机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不饱和双键的有机硅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三元悬浮聚合,制备了具有优良耐热性能和冲击性能的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SAN)/有机硅复合材料。分析了三元悬浮聚合机理,确定了SAN/有机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在聚合过程中添加三苯基硅醇,避免或减少了聚合产物被加工时的羟基缩合交联,达到消除水分的目的。研究确定了聚合过程中各组分的较佳用量:KH-570加入量为苯乙烯和丙烯腈单体总质量的1.0%,三苯基硅醇与KH-570的摩尔比为2.3:1.0,聚丙烯酸钠用量为KH-570的10%。  相似文献   
30.
交联型丁腈橡胶DN214的合成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兰州石化公司引进日本Zeon公司丁腈橡胶技术中的DN214合成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配方中的活化剂、引发剂、调节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可有效地调控聚合反应速率和共聚物门尼黏度值、凝胶含量及收缩率等关键性能;单体转化率的控制则是调节共聚物丙烯腈结合量的有效手段。在工业装置上生产DN214,活化剂二甲胺、引发剂过硫酸盐及调节剂硫醇的用量应分别控制在(5.5±1.0)×10-5,0.27%~0.39%,0.7%~0.8%,单体转化率应控制为(9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