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48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役检查是核电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核电厂在役检查活动中,人因失误是造成在役检查事故的重要诱因。从人的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组织因素几个方面分析了人因失误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应统筹人、技术以及管理组织这几个方面因素,采用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减少在役检查活动中的人因失误事件。  相似文献   
22.
申艳军  张欢  潘佳  罗滔  张凯峰  王旭  郝建帅 《硅酸盐通报》2020,39(10):3055-3069
混凝土因水泥浆体与集料材料特性差异,胶结过程中易在集料-浆体接触带出现界面过渡区(ITZ).前期大量研究表明:ITZ是混凝土损伤、断裂最先发生区域.本文全面归纳ITZ微-细结构及微观力学识别技术,梳理现阶段识别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并借此展望下阶段精确识别ITZ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现浇混凝土成型、水化、硬化微-细观过程分析,从ITZ微-细观结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出发,探讨混凝土ITZ形成机制及主控指标;为更好认知ITZ微-细观多尺度特性评价,开展了国内外代表性ITZ结构模型归纳分析,并探究各模型的核心思路及适用范围.本研究可为系统掌握混凝土ITZ识别技术、形成机制及评价模型提供全面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3.
24.
本文以陕西地区水泥及混凝土市场调研入手,分析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趋势,指出了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陕西省混凝土的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利用工业副产品石膏与煤矸石复合制备石膏基绿色胶凝材料,检测了复合胶凝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试件微观性能。结果表明,煤矸石的掺加对复合胶凝材料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认为掺加10%煤矸石粉能够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复合胶凝材料。  相似文献   
26.
简述了透水混凝土的研究进展及特征,分析了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测试了制备的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透水性能。结果表明:体积法结合水胶比计算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更合理,不同目标孔隙率的最佳配合比均可以通过强度和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在制备工艺中,相较于一次性加料法和振动成型方式,水泥裹石法和静压成型方式更有利于混凝土透水系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简述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发展历程、性能特点及应用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绿色自密实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及在生产应用中质量控制方面要点,包括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配与生产、施工与养护工程,对绿色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技术应用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近年我国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强度、施工高度和体量方面的指标纪录被不断突破。在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大趋势下,混凝土施工应向绿色化,混凝土产品应向功能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粉煤灰、矿渣粉复掺掺量,粉煤灰、矿渣粉复掺比例,混凝土含气量为指标,考察其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为40%、矿渣粉掺量为10%、含气量为4%时,可成功配制C30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30.
结合西安地区某高层建筑工程需要,利用本地原材料,研究了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指标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C35自密实混凝土.经实践,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均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试验研究结果丰富了不同地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及工程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