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3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60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降解碳质金矿中元素碳的高关联度变量进行筛选。通过前期的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真菌降解碳质物的8个变量,分别为愈创木酚浓度、糊精浓度、吐温-80浓度、草酸浓度、过氧化氢浓度、矿浆浓度、真菌浓度和作用时间。通过两水平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确定影响真菌降解元素碳的高关联度变量,分别为愈创木酚浓度、草酸浓度和矿浆浓度。愈创木酚是一种诱导剂。低浓度时,愈创木酚通过提高酶活性和诱导一些酶产生,促进元素碳的降解。高浓度时,酶产生和酶活性受抑制,不利于元素碳的降解。草酸通过调节降解体系的pH值影响菌体生长及酶活性。矿浆浓度会影响元素碳和真菌的有效接触面积以及降解体系的剪切力和传质效率。  相似文献   
22.
采用Fe(Ⅱ)和Fe(Ⅲ)对黄铜矿进行生物浸出,主要研究浸出过程中体系的pH值、铁离子浓度、细菌吸附率及铜浸出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介质中Fe(Ⅲ)含量不同,生成黄钾铁矾的形态不同。在Fe(Ⅲ)生物浸出体系中,絮状的黄钾铁矾逐渐生成并全部覆盖在黄铜矿表面,阻碍黄铜矿的浸出过程。在Fe(Ⅱ)生物浸出体系中,生成皮壳状、结核状的黄钾铁矾分散于浸出液中,不覆盖在黄铜矿表面,对黄铜矿的浸出没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3.
细菌氧化预处理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砷难处理硫化矿经过细菌预氧化,将包裹Au的硫化矿物毒砂、黄铁矿等溶解、破坏,将Au暴露出来,可大大提高后续氰化浸出中Au的回收率。细菌氧化技术具有投入低、工艺简单、污染轻或无污染等优点。作者在回顾细菌浸矿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预处理的机理、氧化菌种和工艺流程,并提出了该技术现存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难处理金矿加压氧化预处理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书岩  杨洪英 《贵金属》2008,29(1):56-59
难处理金矿由于毒砂和黄铁矿等硫化物的包裹,直接氰化金的回收率很低,为了提高金的浸出率,必须先打破毒砂黄铁矿等的包裹.加压氧化是在高温高压下,在加压釜中由氧气作氧化剂氧化硫化物,破除硫化物对金的包裹,使金能直接与氰化物接触,提高金的浸出率.该工艺具有反应快、金的回收率高、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难处理金矿的一种重要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5.
针对西藏某大型选矿厂在处理高海拔复杂氧化铜浮选精矿时存在品位不合格、回收率不理想的问题,对矿物开展工艺矿物学研究,基于此开展磨矿细度及浮选药剂制度优化试验。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原矿铜氧化率为36.80%,其中结合氧化铜占16.59%,铜品位为0.51%,金品位为0.25×10-6,银品位为14.24×10-6,矿石中含铜量较高的次生铜矿物砷黝铜矿多与黄铁矿连生或共生,影响到铜精矿的质量和铜的回收率;矿石中含有一定的白云母、长石、石膏和方解石等,在磨矿过程中极易产生泥化现象,影响铜矿物上浮。为此现场在选矿中通过添加大量石灰,利用高碱度和新型药剂T506来抑制黄铁矿的上浮。试验室闭路试验表明:采用现场一粗三扫三精浮选流程,在粗选作业段采用新型抑制剂T506替代部分石灰,并适当增加Na2S用量,精选作业段在pH=11的基础上适量增加T506用量,可获得精矿铜品位为19.72%,金品位为2.66×10-6,银品位300.36×10-6,铜回收率为65.50%,金回收率为18.36%,银回收率为35.92%的试验指标。精矿品位较现场生产条件提高了9.18%,铜选矿作业回收率提高了4.87%。  相似文献   
26.
采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黄铜矿在中性无捕收剂浮选介质中不同电位极化后其表面产物相的化学构成.结果显示黄铜矿在中性无捕收剂溶液中表面相中的S以具有黄铜矿晶体结构的亚稳相缺金属硫化物CuFe1-xS2,CuS2和稳定相多硫化物Sn-的形态存在.当电位提高到0.1 V/SCE,表面相中的Sn-消失,大量的So和少量高价态(+4/+6)硫相(S2O23-/SO24-)形成.当极化电位大于0.35 V/SCE,表面相中So的量急剧减小,氧化形成了大量的高价态(+4/+6)硫相(S2O23-/SO24-).表面相中的Cu以CuFe1-xS2的形式存在,高电位下出现少量的CuO相.Fe在低电位主要以FeOOH和Fe2O3的形式存在,高电位以Fe(OH)3相的形式沉淀在黄铜矿表面.  相似文献   
27.
针对高含镍铜阳极泥,采用直接添加氢氧化钠焙烧-碱浸-酸浸流程进行Se、Te、Cu的脱除试验研究,并对过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加碱氧化焙烧过程中硒化物和碲化物中的Cu变成Cu O和Cu3Te O6;Se、Te分别转变成在碱性溶液中易溶的Na2Se O3和不溶的Ag2Te O3、Cu3Te O6,为Se、Te、Cu的选择性脱除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焙烧-碱浸的条件为:Na OH剂量为阳极泥的10%,焙烧时间1.5h,焙烧温度500℃。碱浸时间1.0h、Na OH浓度20g/L、碱浸温度80℃、液固比5∶1。在此条件下Se的浸出率为95.50%,碱浸渣中Se的含量从3.93%下降到0.23%。碱浸渣酸浸除铜碲的最佳条件为:H2SO4浓度为90g/L、酸浸温度70℃、酸浸时间1.0h、液固比20∶1;在此条件下,Cu、Te的脱除率分别为96.18%、98.48%。  相似文献   
28.
黄铜矿表面生物氧化膜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细菌浸出黄铜矿的过程中,浸出速率缓慢的原因是矿物表面会形成一层阻碍矿物与浸出液之间物质交换的钝化膜,这层膜的组成会随着浸出的进行而变化.利用SEM,EDS,XRD和XPS等对细菌浸出黄铜矿的过程中,矿物表面的形貌、组成及物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铜矿在细菌浸出过程中依次形成了缺铁铜硫化物Cu1-xFe1-ySz(x0.氧化铁,羟基氧化铁和黄钾铁矾.由于浸矿混合细菌ASH-07对硫的氧化作用.硫化物层和单质硫层都是氧化膜形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致密的黄钾铁矾层则对黄铜矿的浸出产生钝化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介绍采用电刷镀技术修复900kw高压电机转子轴磨损及严重拉伤的工艺。  相似文献   
30.
1 INTRODUCTIONTherearemanykindsofsulphideminerals,suchasarsenopyrite ,pyrite,chalcopyrite ,sphalerite ,galena,pyrrhotite,stibnite ,t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