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19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22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顺北油气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特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完井过程中存在漏失、井壁失稳和高压盐水侵等问题,因此,探索适用于该油气田特深井的钻井完井技术体系,是加快该油气田开发进程的关键。通过技术攻关和实践,形成了适用于顺北油气田的特深井钻井完井技术体系,包括特深井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提速关键技术、防漏堵漏技术、长裸眼防漏及小间隙固井技术、超深小井眼定向钻井技术和超深井缝洞型储层完井技术等技术,指出需持续优化特深井井身结构、急需解决二叠系和志留系漏失问题、深层破碎带安全钻进技术不成熟、急需配套高温高压井下仪器工具和裂缝性储层安全钻井技术,提出了增强工程地质一体化、加强堵漏和防塌技术研究、加强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加强高端仪器和特殊材料及装备研发等发展建议,以进一步推动顺北油气田特深井钻井完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该油气田特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2.
严彪杰  张向东  白彬  杨飞龙 《表面技术》2014,43(5):47-50,86
目的减小Ni/Ti多层膜表面粗糙度,提高Ni/Ti多层膜对中子束的反射率。方法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设备沉积Ni/Ti周期性多层膜,通过不同抛光时间和不同离子能量轰击对多层膜界面进行清洗抛光;采用反应溅射法,在镀Ti层时使用氢气和氩气混合气为工作气体,将H原子掺入Ti层以改变晶粒结构而影响多层膜界面状态。结果随着辅助离子源功率的增加,Ni/Ti多层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加;在合适的离子能量下,随着抛光时间的不断增加,Ni/Ti多层膜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减小。Ti层中掺H的Ni/Ti多层膜比未掺H的多层膜表面粗糙度小,界面更加清晰。结论低能量的离子轰击条件下,适当的抛光时间能对多层膜实现较好的抛光效果。Ti层中掺入H原子,抑制了Ni原子与Ti原子的扩散,减小了Ti膜层晶粒大小,从而抑制了表面粗糙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3.
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率像子弹一样重要”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现代战场,制电磁权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战场透明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与电子对抗、通信等用频部队基地训练任务现实需求,分析了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管控现状,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基地训练的特点以及需求,给出了加强电磁频谱管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4.
粉煤灰制备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及对煤泥水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煤泥水的处理效果,利用粉煤灰制备了聚硅酸铝铁絮凝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制备过程中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n(Si):n(Al)(物质的量比)、n(Si):n(Fe)和熟化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i):n(Al)=1.0:0.5,n(Si):n(Fe)=1.0:0.5,熟化温度为60℃,熟化时间2h为最佳工艺条件.利用以上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对煤泥水进行了絮凝试验,当煤泥水质量浓度为8 g/L,体积为250 mL,聚硅酸铝铁添加量为1.3 mL时,其透光率可达73.9%,絮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5.
用离子束溅射沉积和高能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制备了具有择尤性的钛纳米薄膜,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俄歇电子谱仪研究了试样表面预处理、离子束流和温度等离子束工艺参数对钛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束溅射沉积的钛膜在[002]和[102]晶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择尤生长现象,并分别在该两个晶向上表现出纳米晶型和非纳米晶型结构;当用高能离子束辅助沉积时,[102]晶向择尤生长现象消失,且钛膜的结构对束流变化较为敏感,束流较低时,钛膜为纳米结构且择尤生长现象减弱,而束流增加时晶粒长大,择尤生长现象叉增强。另外钛膜容易受到氧的污染,并随辅助离子强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6.
准东煤、生物质等高碱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碱金属极易导致炉膛受热面沾污、结渣,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开展燃烧过程中碱金属定量测量对优化燃烧具有重要意义。将广泛采用的碱金属原位测量技术分为主动式、被动式2类:主动式包括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与吸收光谱技术,被动式包括火焰发射光谱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业燃烧炉膛中的应用情况。主动式的碱金属原位测量技术对火焰几乎没有干扰,燃烧过程中原子和分子的光谱状态可以用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观察,对碱金属的测量精度高,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燃烧检测研究。而被动式的碱金属原位测量技术由于装备简单、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强,被证明有在现实工业条件下应用的潜力。最后,总结了碱金属原位测量技术的主要设备、应用、测量组分与检测限值,并指出了当前碱金属检测技术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7.
【摘要】 目的 探究肝动脉栓塞术中“血管湖”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仅使用微球作为栓塞材料的221例患者。根据其术中是否出现“血管湖”现象分为A、B两组。A组33个病灶(32例患者),术中出现“血管湖”现象;B组270个病灶(189例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湖”现象。结果 “血管湖”现象患者发生率为14.5%(32/221),病灶发生率为10.9%(33/303),该现象发生与肿瘤直径是否≥3 cm、肿瘤是否存在假包膜、单位体积肿瘤所使用的微球量是否≥0.01 mL/cm3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预后评估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总生存率(OR)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湖”现象的患者发生率为14.5%(32/221),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的大小、肿瘤是否存在假包膜、单位体积肿瘤所使用的微球量有关,该现象的发生可能预示着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8.
00Cr17Ni14Mo2不锈钢高温氮离子注入层的氮分布和组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150℃~460℃范围内氮离子注入00Cr17Ni14Mo2奥氏体不锈钢后,注入层的氮分布和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注入层的氮分布和表面组织结构依赖于注入温度。注入温度高于250℃,氮发生了明显的扩散,氮离子的表观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满足Arrhenius方程;与低温离子注入相比,表面含氮层深度呈数量级的增加,且氮离子的保持剂量率随注入温度升高而增加。注入温度高于350℃时,含氮层的含氮  相似文献   
29.
庾晋  周洁  白彬 《电气时代》2001,(4):11-12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光纤通信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一个领域。在国外光纤通信的研究起步不久,我国于70年代初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和光电端机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0年代末就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80年代主要进行实用化攻关,完成了武汉市中继实用化工程,武汉—荆州  相似文献   
30.
温度对N离子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N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时温度对N原子深度分布的影响,在常温-460℃范围内N离子注入到α-Fe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深度分布显著依赖于注入温度和基体材料,随注入温度升高,α-Fe中N深度分布形态为准Gauss形、梯形和扩散形,并发现N注入存在“盲区”注入温度,N表观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完全偏离Arrhenius方程,在316L不锈钢中、N呈扩散形分布,其表面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与Arrhenius方程较吻合,通过Auger谱线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TEM组织分析,认为N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由离了注入混合作用、化学效应和热扩散作用中占主导地位者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