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4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414篇
电工技术   61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516篇
化学工业   938篇
金属工艺   413篇
机械仪表   693篇
建筑科学   994篇
矿业工程   493篇
能源动力   174篇
轻工业   714篇
水利工程   311篇
石油天然气   446篇
武器工业   95篇
无线电   967篇
一般工业技术   633篇
冶金工业   386篇
原子能技术   234篇
自动化技术   79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颗粒气泡脱附高速动态测试系统,研究了颗粒气泡脱附过程动力学。运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颗粒气泡间接触角、三相润湿周边,计算颗粒气泡间毛细黏附力随颗粒运动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主要分为气泡拉伸变形接触角增大和气泡滑动三相润湿周边减小两个阶段。气泡拉伸阶段,三相润湿周边固定在颗粒表面,接触角由平衡接触角增大到前进接触角;气泡滑动阶段,接触角保持不变,三相润湿周边滑动减小。毛细黏附力在气泡脱附过程中随接触角增大而增大,随三相润湿周边滑动而减小,当外力超过颗粒气泡间临界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  相似文献   
22.
提出了一种采用AVR系列单片机和Si4432射频芯片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法,其中包括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23.
中国南海海域部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地层砂为高泥质含量细粉砂,开采防控砂难度较大。针对高泥质细粉砂挡砂机制问题,使用粒度中值为10.13 μm的泥质细粉砂样品,模拟单向气液携砂流动条件,使用绕丝筛板、金属烧结网、金属纤维、预充填陶粒4类挡砂介质在20~80 μm挡砂精度下进行挡砂模拟实验,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挡砂介质内部及表面砂粒沉积与堵塞动态,分析介质流通性能和挡砂性能变化,总结堵塞规律、微观挡砂机制与形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和精度的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堵塞总体呈现堵塞开始、堵塞加剧和堵塞平衡3个阶段。随着驱替进行,挡砂介质渗透率逐渐降低,幅度会高达90%以上;同时过砂速度减缓,最终过砂率为5%~10%。根据堵塞规律和微观图像分析,提出了粗组分分选桥架、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整体砂桥阻挡等挡砂介质对泥质细粉砂的3种微观挡砂机制。以粗组分分选桥架挡砂机制为主的挡砂工况下,挡砂介质堵塞渗透率较高,但过砂率超过15%,挡砂效果较差;以整体砂桥挡砂机制为主时,过砂率在10%以下,挡砂性能较好,但各类挡砂介质的堵塞渗透率不足1 D,流通性能较差。局部砂团适度挡砂机制为主时介质挡砂性能及流通性能介于两者之间。挡砂介质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质细粉砂的微观挡砂机制和形态受挡砂介质类型、精度、地层砂特征以及流动条件等因素控制,其规律对于水合物泥质细粉砂防控砂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贾艳萍  张真  佟泽为  王嵬  张兰河 《化工学报》2020,71(4):1791-1801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等问题,利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该废水,提高其可生化性和处理效率。考察初始pH、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及反应时间对工艺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反应前后铁碳结构的变化,采用Zeta电位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对比废水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探究印染废水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4、铁投加量为80 g/L、铁/碳质量比为0.8及反应时间为90 min时,COD、浊度、色度、氨氮和TOC去除率分别为75.48%、87.88%、75.34%、92.01%和81.09%。反应前铁碳反应器的成分以Fe、C为主,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发达,反应后铁碳表面附着Al、K等其他金属物质和铁的氢氧化物絮体。铁碳微电解工艺可降解酯、醇类有机物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25.
化妆品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质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利用混凝工艺处理该废水能够减缓生化处理单元的负担,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为揭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混凝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和污泥性质的变化,考察了不同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率和污泥性质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EDX)、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分析污泥絮体官能团、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热稳定性的变化,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超滤技术分析出水中有机物分子量的分布规律和有机物成分的变化,优化最佳混凝工艺运行条件。结果表明:进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荧光强度高,有机物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00×103和<3×103区间,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2.89%和50.57%。当进水COD为6700~7500 mg/L时,在助凝剂PAM投加浓度为0.03 g/L,PAC、PFS和PAFC投加浓度分别为2.8 g/L、2.8 g/L和3.0 g/L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分别为87.20%、79.89%和83.74%,出水浊度分别为2.54 NTU、9.3 NTU和5.51 NTU,NOM荧光强度大大减弱。其中,PAC+PAM对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有机物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0~30)×103和<3×103范围内,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84%和25.92%,形成的混凝污泥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污泥表面蓬松,呈多孔网状结构。混凝工艺可吸附脂类大分子物质,提高了高浓度化妆品原料生产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26.
贾晓东 《煤矿现代化》2015,(2):90-91,94
电厂中的汽轮发电机组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极为关键重要。在日常运行中,汽轮机组系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振动问题,此振动问题在一定参数值范围内也是能够允许的。但如果振动问题一旦超过其所允许的范围,则会对整个汽轮机组的工作及电厂的顺利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文章首先对电厂汽轮机组振动问题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说明,之后结合实例着重对其发生原因及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全面化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7.
面向未来,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蔡济波表示,希望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推进光伏等新能源应用进入“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时代,实现“人人可开发能源、人人可控制能源、人人可享有能源、人人可获益能源”,最终构建自由化、民主化的新能源体系,创新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8.
在经济新常态下,2014年的电器产业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乐清这个电器产业基地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在窘境中,乐清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于是人们看到,这一年乐清的宏观数据令人颇为振奋:2014年在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乐清名列第21位;2014年乐清电器产业总产值达到1030亿元,成为温、台地区首个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低压电器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三成以上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企业利润总额上涨,比2013年增加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9.
事实上,自从这一构想出现,各方评论从未停止过。有人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打破壁垒,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有人则认为实现全球能源互联成本过高,缺乏可行性;有人则套用当下最时髦的句子表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相似文献   
30.
纵览全球,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虽然总体而言智能制造尚处于概念和实验阶段,但各国政府均将此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大力推动实施。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无不将智能制造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