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2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442篇
电工技术   11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09篇
化学工业   273篇
金属工艺   43篇
机械仪表   62篇
建筑科学   263篇
矿业工程   175篇
能源动力   82篇
轻工业   277篇
水利工程   128篇
石油天然气   2332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9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3篇
冶金工业   69篇
原子能技术   28篇
自动化技术   1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31.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武汉东湖污染水的中试结果表明 ,出水中NH+ 4-N、NO- 2 -N和凯氏氮 (KN)浓度均显著降低 ,而NO- 3-N含量有所上升 ;系统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 80 0mm/d ,超过此负荷后系统净化效果随负荷增加而下降 ;在东湖现有的污染负荷下 ,处理系统仍呈现出继续承载污染量的潜力 ;就基质中KN的分布而言 ,水平方向为下行流池含量高于上行流池 ,垂直方向为上层 >中层 >下层 ,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则为叶片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2.
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中国西部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在坝址区和库区的大型堆积体对电站建设影响很大。分布在峡谷斜坡的大型碎屑堆积体,由于方量巨大、粒径多为30~200cm,极难进行强度试验和稳定性评价。以澜沧江中上游乌弄龙电站坝前大型堆积体为例,介绍该类碎屑堆积体的强度参数、粒度组成等工程特性的评价方法,并进行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堆积体在天然条件下安全系数为1.11~1.15之间,处于稳定状态。地震条件下取Φ=36°~37°,K=0.98~1.02,表明该堆积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与现场调查的变形动态较吻合。这说明采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正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大型堆积体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于类似工程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赵小平  赵政 《山西建筑》2004,30(9):20-21
结合太原西山地区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从泥石流沟的判别、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等方面,阐述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泥石流的流体特征计算和堆积数值模型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4.
厌氧消化系统中丙酸积累及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讨论了厌氧消化系统中丙酸积累对系统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丙酸的形成机理和积累原因,讨论了影响丙酸降解的阻抑因素,并就防止和控制丙酸积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5.

Background

While the link between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s well established, it is not fully investigated and understood which properties of the aerosol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ealth effects, especially in polluted mega-city areas.

Objectives

Our goal wa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different particle metrics in the sub-micrometer range in Beijing, China.

Methods

We obtained daily counts of cause-specific cardiovascular deaths in the Beijing urban area for the period March 2004 to August 2005. Concurrently,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performed.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NC) between 0.003 μm and 0.8 μm were converted to particle mass and surface area concentrations assuming spherical particles. Semi-parametric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s adjusting for trend, seasonality, day of the week, and meteorology were used to estimate immediate, delayed and cumulative particle effects. Additionally, effect modification by air mass origi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We observed associations between dail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particle NC for a 2-days delay. Moreover, nearly all particle metrics showed 2-days delayed association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 was found for particle NC in the size range 0.03-0.1 μm (7.1% increase in daily mortality with a 95%-confidence interval of 2.9%-11.5%, per an increase of 6250 particles/cm3). Results for surface and mass concentrations with a lag of two days indicated effect modification by air mass origin, whereas effects of particle NC were not modified.

Conclusions

Results show an elevat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Beijing from short-term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the sub-micrometer rang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locally produced smaller particles and regionally transported particles may exhibit different effects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36.
通过工程实例,建立相应的物理及数学模型,划分出相应的网格。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从土壤侧考虑,把流入土壤的热量进行均分得到恒定热流,以得到的恒定热流作为边界条件。模拟计算得出在不同工况下20年后土壤温度场温度分布,并且计算得出土壤侧的换热效率,通过不同监测点的温度分布状况,以及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变化情况,分析热堆积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使用冷却塔后的土壤分布状况、土壤最高温度处效率改变,从而为以后探讨不同运行模式埋地换热器效率奠定基础,并且为采用不同方法平衡热堆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7.
夏永学  王金华  毛德兵 《煤炭学报》2016,41(12):3008-3015
采用Anderson断层模型,推导得出了煤矿井下断层区域应力累积水平的计算指标μm,该指标只与实测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有关,μm值越大表明区域应力累积水平越高,当μm值达到断层摩擦极限状态或亚摩擦极限状态的应力累积水平μ0时,将可能引起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通过对40个矿井、120个测点的地应力数据分析表明,采动作用下诱发断层冲击地压的概率和强度与矿井地应力类型、采深H和μm值存在密切关系:地应力类型为σVσHσh方位,即使H和μm达到很大也不会发生;只有地应力类型为σHσVσh和σHσhσV时才有可能诱发断层冲击地压,且相比σHσVσh,地应力类型为σHσhσV所需的临界值H0和μ0更小。根据龙家堡煤矿地应力测试结果,判定该矿具备断层冲击地压发生危险。根据微震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断层冲击地压发生的4典型微震特征,即微震事件的高能特征、丛集现象、前震-主震-余震序列和上盘效应。  相似文献   
38.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δ13CO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值变化规律,将大煤沟组上段划分为8个阶段并对应于1个长周期旋回(C1)和3个短周期旋回(C2)。认为低变质煤δ13CO值在反映古大气CO2同位素组成及其含量变化的同时,还记录了聚煤期(植物生长至泥炭化阶段末)古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湿暖古气候有利于成煤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及贫13C腐殖质(镜质组前身)的形成,煤δ13CO值降低;干热古气候不利于植物对碳同位素的分馏,但有利于富集13C的惰质组(丝质体)形成,进而引起煤δ13CO值升高。从煤层δ13C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陆源碎屑体系废弃、复活及聚煤发生、终止关系角度提出了陆相盆地古气候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关系模型,指出在盆地构造活动、基底沉降较稳定和均匀的煤系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通过盆地和流域内径流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减去年平均蒸发量)和植被发育演化控制了绝对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产生和搬运(供给)速率,进而引起盆地内沼泽、陆源碎屑两种矛盾体系的交替与演化。  相似文献   
39.
周成林  吕春龙 《中国冶金》2021,31(11):49-53
通过对水钢 2 500 m3高炉炉缸堆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炉缸堆积治理过程进行总结,在优化装料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开放中心和稳定边缘煤气流、增加中心焦比例、缩小中心焦角、加组焦、提炉温、堵风口、改用长风口以及用锰矿和萤石洗炉等措施,使高炉生产逐步恢复正常,技术经济指标改善。  相似文献   
40.
随着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因其具有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维护少等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交流GIS,直流GIS盆式绝缘子存在严重的表面电荷积聚问题,导致其沿面闪络特性下降,制约着直流GIS的工程应用。目前关于高压直流下绝缘材料表面电荷积聚特性及抑制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本文对此进行系统性的综述,包括:表面电荷测试的常用技术和电荷反演算法,表面电荷的积聚途径及相应来源,表面电荷积聚的仿真模型,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最后,对表面电荷积聚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