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6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8篇
能源动力   20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T. Cornelissen  G. Reggers  R. Carleer 《Fuel》2008,87(7):1031-1041
High amounts of water present in bio-oil are one of the major drawbacks for its utilisation as a fuel. One technology that shows the potential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bio-oil with a reduced water content is the flash co-pyrolysis of biomass with polylactic acid, PLA. The influence of PLA on the pyrolysis of willow is investigated with a semi-continuous home-built pyrolysis reactor. Flash co-pyrolysis of willow/PLA blends (10:1, 3:1, 1:1 and 1:2) show synergetic interaction. A higher bio-oil yield and a lower water cont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willow/PLA ratios are obtained. Among the tested blends, the 1:2 willow/PLA blend shows the most pronounced synergy: a reduc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pyrolytic water of almost 28%,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of more than 37% in the production of water-free bio-oil. Additionally, PLA shows to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nergetic value of the bio-oil produced and on the resulting energy recuperation.  相似文献   
32.
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型海藻与陆生生物质共热解的协同效应,选取条浒苔与稻壳生物质作为代表进行了单样以及不同混合比例的共热解台架试验。通过三相产物产率的计算,以及生物油产物的GC-MS、FT-IR、热值分析和对气相产物的GC分析,研究了条浒苔与稻壳共热解协同效应的影响。共热解的气相产物产率在各个混合比例下均高于理论值,说明共热解对气相产物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共热解气相产物中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为主的小分子烃类物质产率高于理论值,生物油中以乙酸为代表的小分子产物明显增多,分析认为条浒苔灰分中Na、K等碱金属具有促进大分子产物进一步裂解的催化作用,进一步验证了条浒苔与稻壳共热解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3.
在喷动一载流床中制备了不同比例煤与麦秸的共热解焦,在热天平中考察了共热解焦CO^2气化反应性,分析了原料比率、热解温度等对共热解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生物质添加比例下,煤一麦秸共热解焦的气化反应性即明显高于煤焦,且共热解焦反应性随生物质比例增加而增大,脱碱金属麦秸与煤共热解焦的反应性则与煤焦相近;试验条件下,热解温度750℃制备的共热解焦中碱金属钾含量最高,并具有最高的气化反应性.动力学分析表明,与煤焦相比,煤一麦秸共热解焦的气化反应活化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4.
生物质与废轮胎共热解对热解液体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生物质与废轮胎共热解得到的液体性质及组成的因素。结果表明生物质和废轮胎最大热分解温度均发生在330~360℃,共热解能够产生协同效应。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大,最大热分解温度逐渐向高温处移动;生物质比例越低热解得到的液体越多;温度越高,得到的液体越少,在350℃下进行共热解得到的液体最多。混合后热解液体的氧含量比生物质单独热解得到液体的氧含量有所降低,芳香族化合物有所增加,并分析了热解液体的族组成。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不同升温速率下油漆稀料与PET塑料共热解特性的变化规律,使用同步热分析仪,测定不同升温速率(10、20、30 K/min)条件下油漆稀料和PET塑料共热解过程中失重(TG)、焓变(DSC)的变化,并采用Coats-Redfern法对样品进行热动力学分析,探究油漆稀料和PET塑料两种材料的共热解行为受升温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中,样品的热解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油漆稀料和PET塑料热解过程只存在1个主要失重阶段,混合物存在2个主要失重阶段;油漆稀料和PET塑料的热解活化能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减小,混合物在升温速率低于30 K/min时热解反应受到抑制,在30 K/min升温速率下活化能最低,热解反应最彻底,最终样品残余量为8.4%,火灾危险性强。  相似文献   
36.
烘焙稻壳与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共热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壳在250 ℃/30 min条件下烘焙后,与无烟煤、烟煤和褐煤3种不同煤化程度煤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混合物分别进行热重分析和高温共热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重分析中,添加烘焙稻壳有利于提高无烟煤和烟煤的转化率,其提高率低于5%,但是不利于提高褐煤的转化率;高温共热解实验中,随着烘焙稻壳添加比例的提高,无烟煤和烟煤与烘焙稻壳共热解固体产物减少,气体产物增加,而褐煤与烘焙稻壳共热解固体产量增加,气体产量略有下降;烘焙稻壳的添加有利于共热解产气中H2组分的增加和CO2组分的减少,通过改变烘焙稻壳在混合物中的比例可以对共热解气体组分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7.
综述了近几年来生物质与其它物质如煤和聚合物共热解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生物质、煤和聚合物的单独热解以及同煤和其它聚合物共热解的大量文献报道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生物质与许多聚合物共热解具有协同作用,可以降低液体产物的含氧量,提高热解液相产率等。显示出生物质与某些聚合物共热解比单独热解具有一定的优势;并比较了煤和生物质共热解产生的现象,得到煤和生物质共热解难以产生协同作用。本文作者结合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提出生物质与煤采用两步法热解工艺的思路,使生物质材料的氢有可能转移到热解煤的产物中,以改善煤热解过程中液体的性质,对今后生物质与煤及聚合物共热解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次烟煤与高硫焦煤共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选取资源相对丰富的水峪高硫焦煤(SC)作为主炼焦煤样,伊宁次烟煤(YC)为配入煤样,通过热重分析技术对2种煤样及其不同配比混煤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计算动力学参数分析热解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由于变质程度的不同,煤样SC和YC单独热解的行为差异明显;混煤共热解的失重率随着YC掺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但共热解行为并非SC和YC热解特性的简单加和。动力学分析表明,2种煤及其混煤在不同热解反应阶段的动力学参数不同,各热解阶段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数值的大小顺序均随YC掺入比例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但并非单种煤热解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数值的简单加权平均,混煤的热解行为是2种原煤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陕北油房梁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2气氛下,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生物质与陕北油房梁煤混合热解特性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生物质混掺比对煤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升温速率下,生物质与煤在热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热解特征;生物质与煤以不同掺混比进行共热解时,得到的共热解曲线分段呈现出生物质与煤单独热解的特性,且热解残余固体量与掺混比呈线性关系;此外,对比混合物共热解的实际特征曲线与理论计算曲线,发现实际DTG曲线也与理论计算的DTG曲线基本重合。从上述结果可预测,在热重反应器同步升温情况下,生物质与煤在共热解过程中不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0.
Co-liquefaction of Thar coal with waste plastic and waste oil was carried out to get high-quality fuel from waste. Four major variables, temperature, residence time, hydrogen pressure and coal: waste plastic ratio, oil: coal and oil: waste plastic ratios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results, maximum oil yield was obtained at 400°C temperature, 100psi pressure, 60 min residence time, and oil: coal: waste plastic ratios of 6:2:2. An FTIR result and 13C NMR analysis have shown extracted oil contains almost 84% aliphatic compounds and 16% aromatic compounds. Among aliphatic, there is more %age of diesel fraction. Extracted residue can also be used as a fuel in cement industry and in power generation plants because it contains almost 83–84% carbon with less than 1% sulf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