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3篇
轻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oily wastewater is paramou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acterial cellulose (BC) stands out as a highly promising material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owing to its excep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tructures. However, excessive hydroxyl groups on BC make it highly hydrophilic, reducing oil absorption and promoting bacterial growth, affecting its stability.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developed a straightforward in situ polymerizatio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C-DMC composites. The innovation lies in the concurrent enhancement of BC's hydrophobicity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nly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2-(Methacryloyloxy)eth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MC), considerably simplifying the synthesis of materials possessing oil-absorbing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DMC onto BC while maintaining its porous structure. After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he BC-DMC composite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contact angle (117.7° compared with pure BC's 19.5°). It also demonstrated excellent oil absorption performance, with maximum capacities exceeding 30 g/g for different oils, maintaining values above 20 g/g even after eight cycles. In addition, the BC-DMC composites exhibited stro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ith rates of 82.4%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97.5%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the BC-DMC composites was also discussed. Our novel BC-DMC composites provides excellent oil absorp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making it highly applicable in the field of oily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serving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32.
改性硝酸铵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表面活性剂技术对工业硝酸铵进行处理制得了改性硝酸铵,研究了改性硝酸铵的物理性能和爆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硝酸铵比工业硝酸铵具有更优良性能,更适合于作为微细,少烟工业炸药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33.
高吸油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吸油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和保油性能 ,在工业、环保、医药等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制备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
红麻芯(KC)预处理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形成水分散体系,经冷冻干燥,得到了红麻芯基多孔吸油材料(A-KC),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疏水化改性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油材料(MA-KC)。用SEM、FTIR、XRD、BET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吸油材料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152?),材料密度仅为0.019 g/cm3,可漂浮于水体表面实现对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考察了红麻芯粒径、碱浓度和悬浮液固含量等对多孔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麻芯粒径为20~40目、Na OH和K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10 g/L,m(MTMS)∶m(A-KC)=1∶10时,所得材料的吸油性能最佳,对二甲基亚砜(DMSO)、四氯化碳、柴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品的吸附倍率达20~45 g/g,并在30 s内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35.
吸油材料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功能材料,可有效应用于水中石油烃的分离、去除和回收。对吸油材料的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无机吸油材料、有机改性吸油材料以及有机合成吸油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合成工艺的改进和可再生天然材料的开发,是对创新吸油材料具有积极意义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6.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基体,金矿提纯后的废弃矿渣粉作为填料,利用熔融共混及模压发泡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泡沫型吸油复合材料。可以将这类材料直接漂浮于含油废水表面使用。研究了填料和发泡剂(AC)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吸油率的影响,并讨论了复合材料的保油率。得出填料含量为10 phr(每百克份数),AC含量为4 phr是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对比不同复合材料的吸油速率,结果表明:非泡沫型复合材料的吸油率比交联EPDM的吸油率提高了101.46%;泡沫型复合材料比非泡沫型复合材料的吸油率再次提高389.82%。分析了在温度、pH值等条件改变时泡沫型复合材料吸油率的变化,并从EPDM自身结构、交联剂DCP及废弃矿渣粉的添加等方面对复合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秸秆纤维素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油材料在解决油污染问题特别是处理海上溢油事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废油的处理和秸秆纤维素综合利用的发展,系统总结了秸秆纤维素吸油机理、改性方法及保油性等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指出利用廉价的秸秆纤维素通过改性制备高附加值的吸油材料在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为制备低成本且绿色环保的新型吸 油材料,本文以细菌纤维素(BC)为基质,脱碱木质素(DL)为疏水改性剂,通过低温浸渍法制备木质素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BC-DL);考察了原料预处理、反应时间、温度以及物料比等对BC-DL疏水及吸油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XPS、SEM、BET、接触角仪对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改性前相比,DL改性后BC的比表面积由33.15 m2/g提升至71.09 m2/g,水接触角由未改性BC的19.5°增大到116.8°。吸油实验结果显示,BC-DL对花生油、柴油、真空泵废油的吸油量(OCA)分别为34.8 g/g、33.7 g/g、34.6 g/g;在经过8次循环后,OCA保留在19.1 g/g、18.3 g/g和18.8 g/g,BC-DL对三种油品均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循环利用性。  相似文献   
39.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树脂并应用到固井水泥石中。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单体、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温度对三元共聚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m(LMA):m(St):m(HEMA)=6:3:1、w(PVA)=2.5%、w(BPO)=1.0%、w(DVB)=0.5%、T=85℃时吸油性能最佳,二甲苯的吸油率达12.78 g/g。通过人工造缝,讨论了加入树脂的水泥石渗透率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养护30 d后,渗透率随树脂的增加而降低,在加量8.0%时低至0.25×10-3 μm2,而抗压强度随树脂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加量2.0%时达到最大值20.8 MPa,抗压强度恢复率达70.5%。  相似文献   
40.
采用稀盐溶液浸提及等电点盐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制备苦杏仁蛋白,研究pH值、NaCl浓度、蛋白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苦杏仁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电点pI附近时,苦杏仁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最差;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0~0.8mol/L)提高NaCl浓度可促进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提高,而较高的NaCl浓度对蛋白功能特性提高具有抑制作用;当蛋白质量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3~4g/100mL),蛋白功能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提高趋于平缓;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可有效提高苦杏仁蛋白各项功能特性,但当温度继续上升,各项功能特性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