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69篇
化学工业   476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458篇
矿业工程   5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27篇
水利工程   35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7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以轻烧氧化镁粉、无水氯化镁为氯氧镁水泥主要原材料,加入双氧水作为发气剂制备氯氧镁水泥发泡混凝土.设计k(34)正交试验,以轻烧镁粉与无水氯化镁的摩尔比、水灰比、双氧水掺量、试验温度为因素,每个因素三水平,设计9组试验制备氯氧镁水泥发泡混凝土,并对试验样品进行相关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轻烧镁粉与无水氯化镁的摩尔比为7:1,水灰比为0.55,双氧水7%掺量,温度为65℃可以制得表观密度较低,强度较高,以及其他相关性能较好的氯氧镁水泥发泡混凝土材料.  相似文献   
32.
发泡水泥保温材料的耐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传伟  李国忠 《砖瓦》2013,(3):56-58
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为原料,采用化学发泡的方法制备发泡水泥保温材料,研究了有机类与无机类防水剂对发泡水泥吸水率、力学强度以及软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防水剂能够降低吸水率,提高力学强度及软化系数,改善其耐水性;相同掺量下,有机类防水剂对发泡水泥吸水率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类防水剂;当苯丙乳液防水剂掺量为2.5%(水泥质量分数)时,发泡水泥的吸水率为26.7%,较基准试样降低了59.8%;软化系数为0.88,较基准试样增加了44.3%。对不同防水剂的作用机理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应用化工》2022,(4):844-849
采用环氧氯丙烷交联羧甲基纤维素得到交联羧甲基纤维素(CCMC),测试其在含Mg(2+)或Fe(2+)或Fe(3+)的盐溶液中的吸水特点,分析其结构变化,对Mg、Fe影响羧甲基纤维素保水剂吸水率的机理进行了研究。CCMC在Mg(3+)的盐溶液中的吸水特点,分析其结构变化,对Mg、Fe影响羧甲基纤维素保水剂吸水率的机理进行了研究。CCMC在Mg(2+)或Fe(2+)或Fe(3+)的盐溶液中吸水饱和后再放入去离子水中,测试其恢复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和热失重方法分析吸附阳离子的CCMC的结构和交联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阳离子价态的增大,CCMC的恢复性能减弱。Mg(3+)的盐溶液中吸水饱和后再放入去离子水中,测试其恢复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和热失重方法分析吸附阳离子的CCMC的结构和交联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阳离子价态的增大,CCMC的恢复性能减弱。Mg(2+)通过单原子螯合方式与CCMC中的羧基结合,而Fe(2+)通过单原子螯合方式与CCMC中的羧基结合,而Fe(3+)则通过双原子螯合配位;引入Mg(3+)则通过双原子螯合配位;引入Mg(2+)后,CCMC热解起始温度降低,质量损失增大,而引入Fe(2+)后,CCMC热解起始温度降低,质量损失增大,而引入Fe(3+)则提高CCMC热解起始温度,降低其质量损失。Mg(3+)则提高CCMC热解起始温度,降低其质量损失。Mg(2+)、Fe(2+)、Fe(3+)降低羧甲基纤维素保水剂的主要机理是通过与羧基结合,降低离子对电离度,同时引入Mg(3+)降低羧甲基纤维素保水剂的主要机理是通过与羧基结合,降低离子对电离度,同时引入Mg(2+)不会改变CCMC的交联度,而引入Fe(2+)不会改变CCMC的交联度,而引入Fe(3+)则大幅提高CCMC的交联度,进而降低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34.
以三羟甲基丙烷、邻苯二甲酸酐及亚麻油脂肪酸为主要原料生成所需的醇酸树脂,并加入偏苯三酸酐将其水性化得到具有水溶性的醇酸树脂,运用接枝共聚的方法进行改性得到丙烯酸酯改性的水性醇酸树脂。通过涂膜性能测试研究了引发剂种类、水性醇酸树脂与丙烯酸酯的比例、玻璃化温度对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了产物的平均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红外光谱研究了产物的基团结构,运用核磁对丙烯酸酯接枝位置进行了分析,通过透射电镜(TEM)表征树脂的微观状态。结果表明,当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时,水性醇酸树脂与丙烯酸酯的比例为3∶1,玻璃化温度为87.5℃时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5.
《应用化工》2022,(4):866-869
以AA、AMPS、DMDAAC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K_2S_2O_8引发下,利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基于两性共聚高吸水树脂(SAR)。讨论了AA、AMPS、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吸水速率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热失重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MPS 5 g,交联剂为单体量的0.05%,引发剂为单体量的0.7%,反应温度为70℃条件下合成的吸水树脂具有优异的性能,吸水倍率达420 g/g,吸水树脂完全分解温度为450℃,较普通吸水树脂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36.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凹凸棒土为填料,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SHS)为引发剂,制备两性离子调剖堵水剂(ZPAM)。考察填料种类、填料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比、矿化度、温度对调剖堵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以凹凸棒土为填料,AM∶AA∶DMDAAC=15∶1∶1(质量比),填料用量2%(以单体总质量为准),交联剂用量1%(以单体总质量为准),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30℃水浴中制得两性离子调剖堵水剂。在60℃的注入水中吸水性较好,吸水倍数可达34.9倍。  相似文献   
37.
通过DSC分析研究了不同软化点的双环戊二烯(DCPD)酚型环氧与DCPD苯酚树脂在溴化阻燃树脂体系中的固化反应特性并测试了其FR-4覆铜板的性能。结果表明:体系固化反应温度范围较大,DCPD酚型环氧软化点为50,80、90℃时,树脂体系反应活化能分别为98.3,82.3与74.2 kJ/mol。其制成板材的Tg在150℃以上,介电性能良好。随着DCPD酚型环氧树脂软化点的提高,板材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高温高压下其吸水率降低,而热分解温度、粘接性及介电性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8.
采用端环氧基丁腈橡胶(ETBN)对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CE)进行改性,通过FT-IR表征了CE/ETBN树脂体系固化前后的结构变化,同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结合SEM分析了改性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ETBN增韧CE树脂的效果明显,CE-18树脂的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148MPa,CE-25树脂冲击强度和断裂韧性K1c分别为35.07kJ/m2和1.32MPa·m1/2。SEM表明CE/ETBN树脂体系中ETBN作为分散相均匀地分布在CE树脂基质中,起到了良好的增韧作用。CE/ETBN树脂体系的耐湿热性优良,水煮96h后吸水率均低于0.9%。  相似文献   
39.
分别以甲醛、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明胶海绵支架。考察了不同交联剂对明胶海绵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得的明胶海绵的吸水率明显高于甲醛。  相似文献   
40.
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多孔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其性能直接受内部气孔结构的影响,而水泥浆的性质是影响泡沫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水灰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该文配制了三种不同水灰比的水泥浆制备泡沫混凝土,并测量其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率和吸水率,探究其性能与水灰比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减小,水泥含量增加,水泥粘度增加,泡沫混凝土密度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增加,导热率逐渐增大,吸水率逐渐减小。在合适的水灰比下,泡沫混凝土相比纯水泥浆密度降幅最大,达到41.76%;强度降幅最小,抗压强度达到9.8 MPa;导热率降幅达到最大,为0.212 W/m·K;吸水率达到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