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110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电工技术   193篇
综合类   556篇
化学工业   53篇
金属工艺   90篇
机械仪表   31篇
建筑科学   142篇
矿业工程   70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125篇
石油天然气   108篇
武器工业   19篇
无线电   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88篇
冶金工业   50篇
原子能技术   20篇
自动化技术   352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为了研究塔楼结构及其支护体系的动力稳定性、抗震性能,并分析支护结构对塔楼抗震性能的影响,以西安市某塔楼结构及其排桩挡墙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三维仿真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2g(g为重力加速度)的El Centro波作用下,支护结构整体侧向位移划分为2个时间段,0 s≤t≤5 s支护结构在初始平衡位置往复振动,5 s<t≤30 s支护结构位移急剧增大,背土侧的水平位移达到10 mm后发生破坏; 动弯矩峰值出现在桩身高度16 m处,地震波幅值为0.1g时最大动弯矩为6 200 kN·m,当地震波幅值变化到0.2g时,最大动弯矩增加了3 900 kN·m,当地震波幅值变化到0.4g时,最大动弯矩增加了9 100 kN·m,随着地震波幅值增加,最大动弯矩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说明地震波幅值对桩身弯矩的影响较大; 支护后的塔楼在8度设防烈度下各层最大水平位移在整体上小于支护前,小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比支护前减小了2.27 mm,中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与支护前基本持平,大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比支护前减小了22.63 mm,支护后的层间位移角也略有减小,说明排桩挡墙有效保障了塔楼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不同螺栓强度等级对新型装配式半刚性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别对螺栓等级为5.6级和8.8级的梁柱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分析了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割线刚度、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现浇节点和5.6级螺栓连接的试验节点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5.6级和8.8级螺栓连接的半刚性梁柱节点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2组梁柱节点构件的刚度均随着位移等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5.6级螺栓连接的节点相比,8.8级螺栓连接的节点刚度退化速率较快,且正向加载下5.6级螺栓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为8.8级螺栓连接节点的85.42%,负向加载下5.6级螺栓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为8.8级螺栓连接节点的83.68%; 有限元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很好地反映节点构件的抗震性能; 与现浇节点对比发现,现浇节点在耗能能力方面比试验节点好,但试验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要优于现浇节点; 所得结论可为装配式半刚性梁柱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为新型装配式梁柱节点构件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黄福云    何凌峰    单玉麟    王静杰    张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1):31-40
为探究整体式桥台无缝桥(简称整体桥)预应力混凝土桩吸纳上部结构变形的能力,对3根不同预应力的缩尺模型桩PC-1~PC-3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利用布设于桩身表面的土压力计、位移计、应变片等,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破坏模式和变形规律,并与埋深不同且未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桩对比,进一步说明预应力对柔性桩变形能力的影响; 通过与普通混凝土桩的对比,以临界荷载、屈服荷载、峰值荷载为评价指标,分析了预应力对试验桩强度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大,模型桩的破坏形态由多条裂缝向1条主要裂缝转变; PC-2和PC-3主要裂缝出现位置分别较PC-1沿埋深方向增大0.4倍和0.6倍桩径,说明预应力度的提高增大了桩-土相互作用区域,且效果较增大桩基埋深更为显著; 随着位移荷载的增加,PC-1的桩身拉、压应变分布率先出现不对称,而PC-2和PC-3在更大位移荷载时仍保持对称,通过与不同埋深未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桩对比发现,相较于增大桩基埋深,施加预应力可以更为显著地提高桩基的弹性工作范围及桩身的整体性和抗开裂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模型桩的桩身承载比可知,提高预应力度可改善桩身受力性能,并可更充分发挥桩周土的承载能力; PC-2,PC-3的正向临界荷载、屈服荷载以及峰值荷载相较于PC-1均有提高,屈服荷载分别较PC-1提高了17.8%和42.3%,说明预应力度可以增大混凝土桩的弹性工作范围,提高变形能力; PC-1的等效刚度退化速率较PC-2,PC-3更快,说明施加预应力可减缓混凝土桩的刚度退化; 与PHC管桩等效刚度理论计算值对比发现,PHC管桩理论计算值偏安全,可应用于PC桩的等效刚度计算。  相似文献   
34.
基于非饱和土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公式,考虑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的共同影响,分别建立了均匀与线性2种吸力分布下非饱和土上埋式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公式,并对其进行可比性分析,对比文献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进行正确性验证,最后探讨了各参数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上埋式涵洞竖向土压力公式为系列化的有序解析解,可退化为文献已有解答并包含众多新解答,并能计算涵顶上方不同高度处的竖向土压力,工程应用前景广泛; 基质吸力对涵顶竖向土压力具有重要影响,且线性吸力影响不如均布吸力明显,应考虑回填土的非饱和特性并实测吸力分布; 中间主应力效应随基质吸力和填土高度的增大而更加显著,同时均布吸力下中间主应力效应较明显,应合理选取强度准则以反映回填土强度的中间主应力作用; 等沉面高度与回填土物理力学性质、中间主应力效应、基质吸力及分布形式等有关; 基质吸力及其分布影响、中间主应力效应均与填土高度密切相关,体现了多因素对涵顶竖向土压力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5.
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压水控制措施等。结果表明:基坑各分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小于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的统计平均值0.42%H(H为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特别是靠近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墙最大侧移的统计下限值0.1%H; 地铁侧坑外承压水位总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最大水位变化仅为0.72 m; 邻近的地铁隧道上行线和下行线的累计最大沉降量分别为8.2 mm和5.1 mm,均小于地铁下沉量允许值(20 mm),且隧道曲率半径满足控制值要求; 本基坑采用的系统变形控制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邻近地铁的安全,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可以为软土地区同类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阐述了堆载法静载试验中桩侧堆载与地基变形对试桩的影响,为便于分析,定义了试桩沉降的实测值和真实值。对比分析了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中关于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中心距离的相关规定,探讨了减小桩侧堆载对试桩沉降影响的方法。结合深圳填海区大直径超长桩静载试验工程实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采用地基处理+“回”字形混凝土平台时,桩侧堆载和加/卸载方式对试桩受荷性状及测试结果的影响,包括桩土沉降、桩身轴力、监测点位移和试桩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堆载法静载试验中,采用试桩沉降真实值时,桩侧堆载的加/卸载过程对试桩极限承载力和承载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采用“回”字形混凝土平台的软土地基大直径超长桩静载试验,建议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或全站仪对试桩桩顶沉降真实值进行监测和校核,包括试验准备阶段桩侧堆载引起的沉降,以剔除桩侧堆载的加/卸载过程对沉降基准点竖向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国内深厚覆盖层上已建几座高土石坝坝基廊道都出现了开裂及止水破坏的现象,为了研究坝基廊道应力变形规律及抗震安全性,采用基于动力子模型法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对240m高的长河坝心墙堆石坝的坝基廊道进行了研究,动力计算中坝体材料及覆盖层采用考虑围压效应的Hardin-Drnevich模型,以基于薄层单元形式的接触单元模拟各种接触面。计算结果表明,坝基廊道加速度和动位移等动力反应较小,动力条件下廊道应力较静力条件下有所增大,由于动强度的提高,廊道的应力状态较静力条件没有恶化。  相似文献   
38.
The principles of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 were appli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laser power, scan distance, scan speed and other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fiber laser on the pore properties, elastic modulus, and micro morphology, et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316L stainless steel powd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rous metal material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porous bionic human bone material (porosity of 33.4%-37.8%, average pore radius of 94.2-178 μm, ...  相似文献   
39.
To reduce surface depression of a bloom,the primary cooling intensity was decreased,and the water distribution of mold wide and narrow faces was optimized.The length of secondary cooling zones and the specific water flow were increased,and the water flow distribution among the secondary cooling zones was adjusted to eliminate central defects,such as center looseness,central segregation,and center line cracks.The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urface depression decreased from 37.22% to 2.87%,whereas the proportion of center looseness for < 1.0 increased from 79.71% to 90.70%,the proportion of central segregation for <0.5 increased from 1.45% to 44.19%,and the proportion of center line cracks that are flee increased from 39.13% to 62.79%.The quali-fied blooms are delivered to produce 310 Z-beam,whose yield strength is greater than 450 MPa.  相似文献   
40.
滕南君    鲁华祥      金敏  叶俊彬    李志远   《智能系统学报》2018,13(6):889-896
用户名—密码(口令)是目前最流行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鉴于获取真实的大规模密码明文非常困难,利用密码猜测技术来生成大规模密码集,可以评估密码猜测算法效率、检测现有用户密码保护机制的缺陷等,是研究密码安全性的主要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密码猜测概率模型(password guessing RNN, PG-RNN),区别于传统的基于人为设计规则的密码生成方法,递归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地学习到密码集本身的分布特征和字符规律。因此,在泄露的真实用户密码集上训练后的递归神经网络,能够生成非常接近训练集真实数据的密码,避免了人为设定规则来破译密码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PG-RNN生成的密码在结构字符类型、密码长度分布上比Markov模型更好地接近原始训练数据的分布特征,同时在真实密码匹配度上,本文提出的PG-RNN模型比目前较好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PassGAN模型提高了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