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3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导谱频率(ISF)参数量化算法,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将导谱频率(ISF)参数发送给M个高斯簇,然后由高斯格型矢量量化器来量化相应高斯簇的导谱频率(ISF)参数,最终可以在M个量化值中选出频谱失真值最小的一个作为输出值。在设计高斯格型矢量量化器时,基于率失真理论提出了一种最佳比特分配算法。实验结果显示导谱频率(ISF)参数可以透明地压缩到42 bit/帧,与AMR-WB(G.722.2)的多级分裂矢量量化算法相比,节省了3 bit,减少了55%的存储空间。  相似文献   
42.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价新技术;4建立了分布门限组合控藏模式,研发了有利成藏区带和钻探目标优选新技术。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成因分类、剩余资源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展示了未来全油气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实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认识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气水分布,提高致密砂岩气采收率,基于孔隙网络模型,开展了致密砂岩气充注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微观尺度下致密砂岩气充注机制,并分析了充注过程中气水的赋存特征,建立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毛细管力学模型,指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含气性差异与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毛细管压力是孔隙内流体与孔隙壁面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达,相较常温常压,在高温高压地层中毛细管压力更小,成藏下限可能更低;(2)由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并非所有大孔隙都被天然气充注,与小孔隙或者窄喉道相连的大孔隙可能无法被充注而呈现局部高含水特征,开发过程中,这部分水作为自由水被产出;(3)孔隙网络模拟揭示了岩心尺度上的致密砂岩微观含气性增长机制与气水分布形成过程,有利于深入认识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以及气水分布。结论认为,基于孔隙网络充注模拟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揭示了微观气水分布形成过程和致密砂岩气充注机理,对指导致密砂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4.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房屋最终质量验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住宅房屋建设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分户验收,即"住宅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住宅工程每一户户内涉及的主要观感质量、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所进行的专项验收."其中电气工程安装质量分户验收中有一漏电保护专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要求,通过观察检查、测试:"漏电保护接线正确,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相似文献   
45.
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6.
针对部分油田超深(4200—5100m)、高温(105-137℃)、高矿化度(≥21×10^4mg/L)碎屑岩油藏水平井堵水难题,研究了一种油水选择性强,适合笼统堵水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堵剂,采用塔河混配中质油、地层水与耐温耐盐乳化剂配置,实验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确定了优化配方。2012年现场应用14井次,有效10井次,增油4280t,有效率71.4%,投入产出比1:8.34。该工艺的经济性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前期实施的常规水玻璃堵水,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以5-甲基-3-(取代)苯基-4-异噁唑甲酰胺及取代苯胺为起始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了10种N-取代苯基-5-甲基-3-(取代)苯基-4-异噁唑甲酰基脲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8.
为了提高航天器对空间碎片的防护能力,设计了以TiB_2基陶瓷复合材料为缓冲屏的Whipple式防护构型(单层TiB_2基陶瓷缓冲屏以及TiB_2基陶瓷/铝合金缓冲屏),利用二级轻气炮在2.88~7.32 km/s的撞击速度范围内开展超高速撞击实验,并对上述缓冲屏与典型全铝合金缓冲屏进行比较验证。通过分析不同撞击速度下缓冲屏的穿孔、后墙损伤、碎片云结构特征,并结合SEM微观损伤形貌和EDS元素分布模式,重点阐述了不同缓冲屏材料特性与结构特性对碎片云形成以及后墙撞击成坑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单层TiB_2基陶瓷复合材料缓冲屏可以有效破碎铝合金弹丸获得更加细小的碎片云颗粒,由于碎片云动能被有效分散到更为广泛的细小碎片颗粒当中,从而获得比等面密度典型全铝缓冲屏更为优异的防护性能,且防护性能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而有所提高。相反的,TiB_2基陶瓷/铝合金缓冲屏由于异质材料之间波阻抗的明显差异,在超高速撞击下会导致陶瓷前面板的严重断裂并造成铝合金后板的花瓣状破坏,且损伤程度随着撞击速度和弹丸尺寸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不能有效细化碎片云颗粒,其防护效能反而低于等面密度典型全铝缓冲屏。  相似文献   
49.
姜林 《湖北造纸》2009,(1):13-14
介绍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纸机生产的擦手纸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技术特点,通过对两种类型的纸机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技术条件及产品质量的对比,对擦手纸的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0.
关于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对比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具有总体偏轻的特征,其δ13C1分布比较分散,与煤岩成熟度存在一定联系,低煤阶偏轻程度较大。煤层气解吸过程发生同位素分馏,导致δ13C1存在不确定性,给对比分析带来干扰。通过研究不同采集方式(密闭解吸、密闭粉碎解吸和井口采集)下δ13C1的变化特征,结合不同的煤层气成因类型和煤岩成熟度,建立不同尺度解吸之间δ13C1的联系。研究表明:δ13C1随解吸程度增加而升高,孔隙游离气影响早期解吸气特征,低煤阶影响表现更明显。采集方式和解吸时间对δ13C1对比结果影响很大,晚期解吸气或较长时间的井口采集气能够代表原地煤层气的特征。对比δ13C1对认识煤层气的运移和富集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