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石油天然气   38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根据大庆油田采油二厂油藏和流体性质特征以及聚合物驱油原理,提出了聚合物溶液增粘性、稳定性、耐稀释性、耐温性、抗盐性和抗剪切性综合技术指标,并通过室内实验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检测,同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模糊数学方法是优选聚合物产品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对多因素影响下不同聚合物品质优劣进行定量评价。参与被评价的“大庆抗盐”、“大庆超高”和“北京恒聚”聚合物产品中,“大庆抗盐”聚合物总体占优。  相似文献   
42.
在45℃、曝氧和缺氧条件下,考察了铬交联、铝交联、有机交联聚合物成胶体系配制后60天内黏度的变化。3种成胶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分别为600、600、2400mg/L,用经净化处理、矿化度4013mg/L、SRB菌容易生长繁殖的采油污水配液。有机交联剂为可生成酚醛树脂的有机物混合物。铬交联成胶体系的黏度在5~10天时达到峰值,此后迅速减小并丧失;曝氧条件下的黏度普遍高于缺氧条件下的相应黏度;加入杀菌剂使曝氧、缺氧条件下的黏度均有所增大。铝交联成胶体系的黏度变化可划分为:维持低而稳定的值(1~20天)、缓慢增大(30~50天)、迅速降低(60天)3个阶段;FR和FRR测定表明在第一阶段聚合物分子线团内部发生交联,第二阶段被认定为聚合物分子线团间发生交联;铝交联成胶体系在曝氧条件下的黏度普遍高于缺氧条件下的黏度;加入杀菌剂使曝氧和缺氧条件下的黏度均增大,并且使第二阶段至少扩展到60天以后。有机交联成胶体系10天时形成强凝胶,曝氧条件下1~5天的黏度值高于缺氧条件下的相应值,加入杀菌剂使曝氧、缺氧条件下的黏度值均有所增大。曝氧和使用杀菌荆可改善污水配制的各种交联聚合物体系黏度的长期稳定性。表6参12。  相似文献   
43.
我国海上低品位稠油开采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上油田稠油开发由于井距大、井网不完善、平台空间小、吊装能力和作业能力有限,以及海上健康安全环保要求高等条件限制而面临巨大的挑战,采用有效的开采技术来开发动用海上低品位稠油储量显得尤为迫切。介绍了国内外低品位稠油开发技术概况,对我国海上油田稠油开发技术进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海上常规稠油开发在油田开发综合调整技术和稳油控水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尽管开发开采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但已逐步建立起了可行的技术系列;而海上低品位稠油采用常规冷采、出砂冷采、化学吞吐等方法开采都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现正在探索热采开发技术。开辟了热采先导试验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以期为海上油田低品位稠油开采寻找到具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针对目的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岩心CT扫描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岩心渗透率、水冲刷作用及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渗流阻力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高,波及区域面积增大,两相流跨度带增大,最终采收率增加;水冲刷对岩心孔隙结构的“携屑”和 “剥蚀”作用会扩大孔喉半径,增大岩心渗透率,其对相渗透率曲线和驱油效率的影响与岩心渗透率增大造成的影响相同;随原油黏度增加,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黏性指进现象加剧,渗流阻力增加,波及区域面积减小,两相流跨度带减小,最终采收率降低。  相似文献   
45.
针对海上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以A油田为目标,通过设计优化注采井井距、压裂裂缝条数、裂缝间距、裂缝半长等参数,研究压裂+自喷生产一体化管柱、连续混配压裂液和高性能支撑剂等多级压裂工艺,应用双安全控制系统,在海上低渗透油田首次成功实施了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先导试验取得了首次突破“千方液、百方砂”的压裂规模,压裂后自喷产量达到120m3/d,为海上低渗油田开发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