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87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以pH 5. 0、料液比1∶5、α-淀粉酶用量1%、纤维素酶用量1%、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50℃为基本条件,研究了油茶籽储存时间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存时间对油茶籽油提取率及油茶籽油品质影响显著,建议油茶籽在储存时间1~3个月内处理,其中使用储存时间为1个月左右的油茶籽最佳,油茶籽油提取率为91. 6%;所制备的油茶籽油气味清香、涩口味较淡,基本理化指标除水分外优于国标一级压榨油茶籽油标准,油中的维生素E、多酚和角鲨烯含量分别达到321、28 mg/kg和178 mg/kg,而且油茶籽的后熟期油中脂肪酸转化基本完成,油酸含量达到了79. 69%。  相似文献   
42.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 μg/g和2.87 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相似文献   
43.
一些浸出油厂利用收购来的油茶籽饼进行加工取油.由于收购的油茶籽饼杂质含量较多,淀粉含量偏高,直接浸出会造成溶剂消耗高、粕中残油高、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对几套油茶籽饼加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总结出了油茶籽饼预处理工艺、浸出及关键设备操作要求,在此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4.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  相似文献   
45.
为设计、制造油茶籽热泵干燥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油茶籽的热泵干燥特性,采用7个常用的干燥数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热泵干燥分加速和降速两个阶段,以降速阶段为主,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干燥时间越短,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越大,相对湿度为10%和50%时,50、60、70℃下干燥至干基含水量2%所需的时间、最大干燥速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分别为:21.5、22.5 h,14、17 h,10、14 h,14.0、13.8 g·(g·h)~(-1),18.6、17.0 g·(g·h)~(-1),25.0、20.1 g·(g·h)~(-1),2.830×10~(-9)、2.809×10~(-9)m~2/s,3.784×10~(-9)、3.470×10~(-9)m~2/s,6.503×10~(-9)、4.963×10~(-9)m~2/s;油茶籽热泵干燥所需的活化能为32.0 kJ/mol,从油茶籽中去除1 kg水分需要的最低能量是1 778 kJ,耗电约0.49 kW·h。常用的7种干燥数学模型中Midilli模型的平均R~2值最大、平均RMSE值、SSE值和平均χ~2最小,拟合度最高,所得理论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7%;而BP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校验、测试过程中,模型拟合度均达0.999以上,仿真结果与实验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57%,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的表征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更准确的预测油茶籽热泵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6.
寻找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人工神经方法,预测不同氧化程度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经SG方法平滑,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数据和氧化指标实测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建立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 2、0.964 9和0.964 2;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196 9 mg KOH/g、0.392 6 mmol/kg和1.010 5 g I/100 g。对模型进行仿真应用,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1 9、0.993 0和0.983 3,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203 0 mg KOH/g、0.241 8 mmol/kg和0.602 8 g I/100 g。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满足油茶籽油有关指标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47.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   
48.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_(42)、ECN_(44)、ECN_(46)、ECN_(48)和ECN_(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9.
在分析油茶籽粕常规营养成分基础上,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和尼龙袋技术对油茶籽粕瘤胃发酵和降解特性进行了评定。结果显示:(1)油茶籽粕的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分别为13.1%、8.6%、66.2%、44.5%和25.4%(绝干物质基础);油茶籽粕的代谢能为4.30 MJ/kg DM;(2)油茶籽粕在体外发酵前期(2~12 h)的累积产气量显著高于羊草(P0.05),但36 h起油茶籽粕的累积产气量显著低于羊草(P0.05)。这与尼龙袋法测定的干物质降解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油茶籽粕的干物质降解率在24~72 h显著低于羊草(P0.05),但在前期(3~12 h)二者的干物质降解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油茶籽粕25%替代羊草时不影响潜在产气量(P0.05),随替代比例的进一步增加(≥50%)慢速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但产气速度显著增加(P0.05),油茶籽粕25%替代羊草时不影响丙酸浓度(P0.05)。结果表明油茶籽粕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油茶籽粕替代羊草可提升全混合饲粮的发酵速度,提高丙酸所占挥发性脂肪酸比例;较高含量的木质素降低了其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0.
对9个不同物种油茶果样品以及16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样品中的6种PAEs进行了检测,分析了油茶籽中PAEs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各个物种油茶以及各产地油茶籽普遍存在PAEs污染,以DIBP、DBP和DEHP为主。油茶果在自然生长时已经受到环境中PAEs污染。油茶果不同部位对PAEs单体的富集能力不同,油茶籽壳中DIBP和DEHP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油茶果皮和油茶籽仁,DIBP在油茶果皮、油茶籽壳、油茶籽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51、0.120、0.027 mg/kg,DEHP在油茶果皮、油茶籽壳、油茶籽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35、0.195、0.053 mg/kg。各产地油茶籽油茶籽壳中PAEs平均总含量3.72 mg/kg,明显大于油茶籽仁中PAEs平均总含量为0.154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