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4篇
  免费   174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电工技术   459篇
综合类   564篇
化学工业   588篇
金属工艺   318篇
机械仪表   322篇
建筑科学   7355篇
矿业工程   286篇
能源动力   328篇
轻工业   424篇
水利工程   129篇
石油天然气   166篇
武器工业   41篇
无线电   116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0篇
冶金工业   513篇
原子能技术   31篇
自动化技术   698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436篇
  2022年   685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745篇
  2019年   468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755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1094篇
  2011年   1170篇
  2010年   919篇
  2009年   670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624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2.
有关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利用文献统计方法,对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与动态,并通过热点主题词分析及相关文献综述,重点从理论发展、保护展示、规划、管理运营及使用评价5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趋势:理论发展表明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实问题关系到其准确定位及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展示应加强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应用;规划应针对环境区位特点提出相应策略;管理要适应遗址旅游发展的需要;使用评价应建构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3.
中国自2015年建立首个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以来,迄今已建立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有效解决了原有保护地体系存在的多头碎片化管理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由于各国家公园试点区覆盖面积广、涵盖多种传统保护地类型,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关系复杂,因而在利益协调上存在较大难度,而协调好各利益方的利益关系将是国家公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在介绍有关利益相关者和价值共创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家公园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共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其在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探索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据此提出了构建价值共创DART模型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4.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56.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对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展示区的公共区景观设计背景、公共景观设计逻辑、主题线索的选择及重点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该项目实践,探索国际级专业园林艺术博览会公共区景观设计中,将人的行为事件作为场地设计推动力,将人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存在性有效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项目设计重点区域,着重谈论了"种子的故事""蝶恋花"和"老树记忆"3条设计线索的演绎,阐释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希望该项目能传递设计者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情感的表达,创造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  相似文献   
58.
从博览会项目的本质入手,探讨作为世园会的核心景观区应如何定位。以功能兼顾、文化表达、空间主体和永续利用为4个主要方面,阐述在大事件背景下落实2019北京世园会核心区设计的困难与挑战,并着重论述了对场地信息层中各类因素的寻找和取舍。方案整体兼顾作为"设计"一体两面的"功能"与"立意",尊重并利用客观存在的场地记忆,从处理进入湖区的方式开始,建构起多种语言要素并置的叙事空间,勾勒出一幅徐徐展开在世界面前、极具中国意境的园艺画卷——人间仙境,妫汭花园。  相似文献   
59.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绿地植物群落类型对城市降温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和拟合函数模型等方法,利用叶面积指数、三维绿量等因子分析4种植物群落类型的降温效应,以揭示绿地植物群落类型对降温效应影响的内在机制。夏季,4种植物群落类型对降温效应影响趋势分布排序为:乔木—灌木—草坪群落群植小乔木群落乔木—草坪群落乔木—硬质铺装群落;其中乔木—草坪群落与乔木—硬质铺装群落的降温效应较为接近。将反映植物群落特征的因子导入拟合数学方程模型,从而形成对降温效应作用较好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和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结果阐述了绿地植物群落类型对降温效应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