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30篇
综合类   49篇
化学工业   89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18篇
建筑科学   47篇
矿业工程   26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87篇
水利工程   28篇
石油天然气   27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一种图像融合新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小波的多分辨分解、进化策略与IHS变换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多光谱与高分辨率图像融合的新算法。该方法首先依据高分辨率图像经小波分解得到的各小波面,进行区域划分,再采用分区域加边缘有效因子的融合思想,使得融合图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和高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文中给出了该方法的融合结果,并与IHS法、MWD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图像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2.
粉煤灰提铝渣中二氧化硅在高浓度碱液中的溶解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酸法提取氧化铝后渣中二氧化硅含量接近85%,是制备硅酸钠水玻璃的优质原料.提出了在常压下用高浓度碱液浸出粉煤灰提铝渣中二氧化硅的工艺;研究了二氧化硅在浓碱体系中的浸出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10 ℃、碱浓度为50%、液固比为2.2-1、时间为60 min条件下反应最佳,碱浸渣的XRD分析表明,对酸渣进行二次碱浸后,渣中SiO2浸出完全,主要物相为钠硅渣和碳酸盐.  相似文献   
573.
574.
原花青素是一种具有极强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多酚化合物,该文利用酪蛋白和麦芽糊精进行分子自组装得到一种两亲性生物聚合物,将其与原花青素结合形成纳米复合物。通过接枝度、褐变度、蛋白溶解度以及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酪蛋白与麦芽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包埋率为指标,优化原花青素纳米复合物构建的工艺条件,对原花青素纳米复合物的粒径、电位和多分散指数进行表征,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包埋前后表观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酪蛋白与麦芽糊精成功地进行自组装反应,该反应有效地提高了酪蛋白的溶解度。当原花青素/接枝物的质量比为2∶5,接枝物浓度为25 mg/mL,溶液pH值为7.0时,制备得到的原花青素纳米复合物包埋率达到93.48%,平均粒径为158.69 nm,Zeta电位为-30.58 mV,呈现一种表面光滑的紧凑球状结构。  相似文献   
575.
为探讨不同添加剂对马铃薯鲜湿面品质的影响,研究谷朊粉、黄原胶和复合磷酸盐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鲜湿面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谷朊粉、黄原胶和复合磷酸盐添加量增大,可使面团的筋力增强,改善鲜湿面的质构特性、感官品质,不同添加剂对马铃薯鲜湿面品质的影响大小为谷朊粉黄原胶复合磷酸盐。复配添加剂的最佳配方为谷朊粉8%、黄原胶0.6%和复合磷酸盐0.4%,制得的面条具有马铃薯香味,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576.
该研究将瓜尔豆胶与圆苞车前子壳粉(psyllium husk powder,PHP)进行复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旋转黏度,建立达到中稠和高稠的最佳复配比例为圆苞车前子壳粉∶瓜尔豆胶=7∶8(质量比);进一步考察在不同常规食物温度、放置时间、p H值、盐浓度介质环境下复配胶的黏度特性,结果表明:在30℃~60℃、0~5 h、pH3~6及0.2%~1.0%的食盐浓度范围,复配胶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圆苞车前子壳粉与瓜尔豆胶复配,不但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使复配胶在不同常规食物温度、放置时间、pH值及食盐浓度下保持较好的黏度特性,还可增强复配胶的功能营养特性,可作为吞咽障碍病人饮食的功能性增稠组件。  相似文献   
577.
以纯银板(Ag-I)、纯铜板(99.9)和Ni板(Ni-99.8)为原料,经熔炼雾化工艺制得Ag(95)Cu(4.7)Ni(0.3)合金粉体并经预氧化处理后获得的Ag/CuONiO电接触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预氧化粉末冶金技术(PreO-P.M. method)制备了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重点探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及成型压力对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电学及烧结致密化动力学影响规律。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与MLSW理论探究分析了其烧结活化能、第二相颗粒长大机制,结果表明:PreO-P.M.法制备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预氧化温度673 K~723 K,氧分压0.5 MPa,氧化时间16 h;烧结温度1113 K~1153 K,烧结时间4 h~8 h。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呈“快速上升”、“平缓上升”、“二次快速上升”三阶段,而导电率则按照一定的斜率持续呈递增变化趋势。在预氧化烧结过程中,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断面组织中孤立的、离散的烧结颈在温度场或应力场的作用下向烧结网演变,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致密化程度提升、孔隙率下降且电子传输能力增强。当烧结温度为1113 K,烧结时间>4 h时,Ag/CuONiO材料的致密度基本上趋于稳定,接近于95.79%,而导电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至32 h时达至峰值95.38%IACS。相比于烧结温度区间[953 K,1073 K]而言,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的烧结活化能在烧结温度区间[1113 K,1193 K]下出现较大值368.961 kJ/mol,且具有相当高的指前因子,反应体系表现为高频次的碰撞反应,加快了体系烧结的致密化进程。这与高烧结温度区间下Ag/CuONiO材料具有更高烧结致密度及导电率性能相吻合。结合阿伦尼乌斯方程与MLSW理论推导了Ag/CuONiO预氧化粉体烧结第二相颗粒尺寸、烧结时间、烧结温度及活化能之间的调控关系式,为后续优化设计高性能Ag/CuONiO电接触复合材料及其他相关电接触材料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78.
为了查明庙梁煤矿主要隐蔽致灾因素的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及对生产的潜在威胁,采用表格调查、现场质询、资料查阅、低空无人机快速扫描、地面排查、井下实地调查、周边煤矿调研、综合分析研究等方法,对煤矿目前存在的主要隐蔽致灾因素进行了全面排查。排查出的水害因素主要有地表河流、老空水、1-2号煤层烧变岩富水区、导水裂缝带、地面塌陷裂缝、封闭不良钻孔和封闭不良废弃井筒等;火灾隐蔽致灾因素主要有1-2号煤层房柱式采空区遗煤和开采塌陷裂缝、封闭不良钻孔及废弃井筒等漏风通道;顶板/矿压相关致灾因素主要有房柱式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工作面过沟及碎软顶板等;同时,深入分析了这些隐蔽致灾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79.
有机质及其相关孔隙吸附行为的研究对于揭示页岩油赋存状态与机理有重要意义。不同于以往采用石墨烯模型代替有机质的方法,研究采用真实的干酪根分子模型(Ⅱ-C型),基于GAFF(general Amber force field)力场模拟了有机孔内页岩油多组分体系下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1)与石墨烯仅能模拟壁面吸附不同,干酪根对页岩油具有吸附和吸收双重作用:壁面上存在页岩油竞争吸附,以极性和重质组分吸附为主,而骨架中则存在页岩油组分吸收现象,小分子迁移距离较远。页岩油在干酪根壁面上的吸附和在骨架中的迁移受控于页岩油与干酪根相互作用能的强弱及分子大小,重质组分表现出“强吸附-弱吸收”、轻质组分呈“弱吸附-强吸收”的特征。(2)页岩油组分的吸收使得干酪根骨架和孔隙发生变化,表现出新孔隙的形成、原有孔隙的扩大和部分塌陷。干酪根的塑性对吸收页岩油进而膨胀起重要作用,干酪根塑性较强时(干酪根成熟度低),页岩油更容易被吸收从而引发明显的干酪根骨架膨胀,反之,干酪根膨胀较弱。(3)温度增加会促进干酪根骨架吸收芳香烃分子萘和非极性分子甲酸、乙醇以及噻吩,降低干酪根壁面的吸附作用,同时有利于饱和烃类分子的脱附...  相似文献   
580.
在燃气锅炉调试运行阶段,遇到了锅炉振动问题。通过计算与分析,找出锅炉振动的原因,并且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经过锅炉优化整改,最终锅炉振动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今后同类型锅炉振动问题的解决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