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6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26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5篇
化学工业   422篇
金属工艺   261篇
机械仪表   287篇
建筑科学   9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18篇
轻工业   124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32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4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29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曾剑华  杨杨  石彦国  辛嘉英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7):319-327,334
微藻细胞破碎技术是微藻商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微藻细胞存在刚性细胞壁,阻碍了微藻蛋白等功能性物质的释放,过度破碎又易影响微藻蛋白等的功能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破碎技术和条件是微藻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微藻细胞破碎技术现状,分析珠磨法、高压匀浆、超声处理、离子液体处理和酶解法5种传统微藻细胞适度破碎技术的研究现状,并讨论流体空化法、微流法、脉冲电场处理和阳离子聚合物涂抹法4种新兴技术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比这9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微藻细胞适度破碎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2.
采用简易溶剂热法成功制备出了氮掺杂石墨烯(N-GNSs), 结构表征显示其形貌良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在溶剂热过程中, 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大部分含氧功能团已被成功除去, 而且二甲基甲酰胺中的氮原子通过吡咯氮和石墨氮的形式成功掺杂到石墨烯结构中。作为电极活性材料, N-GNSs展现出优异的电容特性, 在2 mol/L KOH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0.5 A/g时比电容可达181.3 F/g。此外, N-GNSs还展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2000次连续循环后容量仍保持为初始数值的92.5%。因此, 氮掺杂石墨烯是一种潜在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63.
本文建立了一种评价石油磺酸盐界面活性优劣的新方法。首先采用液-液萃取法从石油磺酸盐样品中得到未磺化油组分,对该组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然后采用多变量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对具有不同界面活性的样品气相色谱图进行模式鉴别。文中采用10个石油磺酸盐样品进行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并用另外10个样品进行鉴别准确性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的对石油磺酸盐样品按照界面活性的优劣进行评价。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64.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Ti80Si20合金靶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钛硅共掺杂的类金刚石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光多波长Raman光谱表征薄膜微结构, 并结合FTIR光谱研究了紫外光辐照对类金刚石薄膜微结构的影响, 进一步讨论了紫外光辐照下薄膜微结构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 非晶结构的类金刚石薄膜出现反式聚乙炔和聚对苯乙炔类聚合物结构以及sp杂化的线型卡宾碳结构。紫外光辐照诱导薄膜微结构驰豫和重构, 薄膜Si-O和C-O键含量增加, C=C和C-H键含量减少; 同时薄膜sp2团簇尺寸减小而无序度增大。  相似文献   
65.
利用天然青海湖水浸泡凹凸棒石黏土,考察了浸泡时间对其胶体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Zeta电位分析以及胶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湖水浸泡未改变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和棒晶形态,湖水中的金属离子与凹凸棒石棒晶表面的离子发生了交换反应.浸泡90 d后凹凸棒石的表面电荷增加,浸泡180 d后样品旋转黏度从1188 mPa·s提高到2376 mPa·s,胶体稳定性也最好.  相似文献   
66.
虽然有些情况下使用气体润滑,但一般认为润滑材料主要包括液体和固体润滑材料。根据使用环境和润滑材料特性,润滑材料可以划分为许多类。特种润滑材料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比常规润滑材料更为优异特性的润滑材料。通过分子结构、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提升润滑特性一直是制备新型润滑材料的主要途径。对于液体润滑剂和有机分子薄膜,常常将新型分子结构设计和摩擦化学机理探讨结合在一起以发展润滑材料。比如,作为可能的新型润滑剂,离子液体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官能团和摩擦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化学机制,以指导合成新型离子液体。有机薄膜的摩擦学特性强烈依赖于薄膜分子结构和构造结构。对于经典固体润滑材料,常考虑体相结构设计和复合方法提高或调整摩擦磨损特性。类富勒烯结构的出现赋予类金刚石薄膜更高的弹性和更低的摩擦系数,而金属掺杂能够降低内应力并在有些情况下改善薄膜环境敏感度。由于合成新型聚合物润滑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共混和无机纳米颗粒的添加成为制备良好力学性能和耐磨损特性聚合物润滑材料所采取的方法。高温润滑材料,特别是从室温到高温(1000℃及以上)均具有良好润滑特性的润滑材料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大的挑战。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稀土和陶瓷填充金属是目前设计制备高温润滑材料的主流方法。通过摩擦磨损特性的考察可以获得对润滑材料的表观判断,而基于磨损表面反应物质的分析对摩擦过程中发生在表面的摩擦物理化学机制的探究则是了解润滑材料服役特性和机制的主要手段,也是设计制备新型润滑材料依赖的主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67.
以天然红柱石为原料,采用高温煅烧使其发生莫来石化转变,然后经喷雾造粒、热处理,得到热喷涂用球形莫来石/SiO2复合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1Cr18Ni9Ti不锈钢上喷涂莫来石/SiO2粉末制得涂层,对涂层的微观组织、硬度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红柱石粉末莫来石化后,其相组成主要为莫来石和游离态SiO2喷雾造粒粉末在1 000℃热处理后,松装密度得到改善;涂层具有良好的微观形貌,表面显微硬度较高,主要由莫来石、石英和非晶玻璃相构成.  相似文献   
68.
罗慧英  王爱勤 《金属学报》2005,10(10):1140-1142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极性溶媒瑞香狼毒提取 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确定瑞香狼毒抗肿瘤活性成 分所在的极性区间。方法: 采用索氏回流提取法,依次用石油脏、乙酸乙醋、丙酮和乙醇对狼毒进行回流提取,并用不同浓度的各溶剂提取物分别处理 Eca-109、K562、HepG2 细胞株,通过 MTT检测法,比较各溶媒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酣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 剂量依赖性,石油耻提取物最大抑制率分别为 78%(Eca-109)、93% (K562)、95% (HepG2),乙酸乙酣提取物 最大抑制率分别为 53% (Eca-109)、 91%(K562)、87% (HepG2);而丙酮和乙醇提取部位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则显示出很弱的抑制作用;在各提取 物中石油耻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最强。结论: 石油趾提取成分是瑞香狼毒中体外抗肿瘤活性最强的部位。  相似文献   
69.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阿魏酸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有机溶剂中脂肪酶催化阿魏酸乙酯合成反应。对催化合成阿魏酸乙酯反应的脂肪酶和反应介质进行了比较,最佳溶剂为叔丁醇,在所选的6种脂肪酶中,固定化于大孔丙烯酸树脂的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ovozym 435)的催化活性最好。同时对影响合成阿魏酸乙酯反应的因素(底物浓度、底物摩尔比、温度、初始水含量、反应时间等)进行了探讨,优化了反应条件:在10ml无水叔丁醇中,当酸醇摩尔比为1:1,酸浓度为0.1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0h时产率达到最高,脂肪酶Novozym 43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重复使用六次后产率仍然可达到23%。  相似文献   
70.
沙枣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晔玮  邸多隆  王勤 《食品科学》2003,24(7):111-113
应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沙枣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27%。应用HPLC-DAD技术建立了沙枣花挥发油指纹图谱,以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为指标,确定了6个特征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