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62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壁间存在相对滑动,并由此产生了耗能和预应力筋的附加应力。本文作者结合牛顿粘滞定律导出了框架在弹性小位移情况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管道中的运动微分方程,并且,求出了预应力筋的位移、耗能计算公式。本研究结果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2.
通过分析和计算,推导出单层双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小位移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管道中的运动规律,为其耗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劲性钢筋混凝土柱基本抗震行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23根劲性钢筋混凝土(SRC)柱和3根钢筋混凝土(RC)柱在单调及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SRC柱的破坏形态、变形能力、耗能性能、强度衰减、恢复力模型、累积损伤模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4.
构造柱、圈梁和现浇楼板可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是砌体结构的主要抗震构造措施,为反映砌体结构整体性的抗震作用,分析构造柱、圈梁和现浇楼板对结构整体性的影响,提出结构整体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汶川地震中大量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的分析,建议了考虑砖砌体结构整体性系数和承载力指标的震害程度指标,它可作为结构抗震能力指标之一。建立了不同地震烈度下震害程度指标与结构破坏程度间的定量关系,根据上述的定量关系,获得震害程度判断值,分析烈度和破坏程度的变化对震害程度判断值的影响。最后进行多幢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墙体破坏程度评估的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震害程度指标及震害程度判断值可以准确评估结构不同方向的墙体破坏程度,实现对砌体结构的抗震评估。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对砖混结构教学楼横墙抗震性能的影响,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制作了5片横墙试件,试件类型包括无构造柱横墙体、两端设置构造柱的普通墙体试件以及在墙体中加设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等,采用拟静力试验对各试件的破坏特点、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方式决定了横墙的抗震性能,按照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横墙两端设置构造柱,同时确保墙体与基础梁间不发生剪切滑移破坏,则横墙表现出较好抗震性能,墙体中加设1根构造柱或同时再加设1根圈梁形成的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但加设圈梁和构造柱的墙体试件在极限变形后破坏墙块的变形受到中间圈梁的约束,墙体具有较好的后期整体性。  相似文献   
66.
为改善既有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特大地震倒塌能力,提出一种以地震破坏机制控制为目的的结构抗震加固设计思路,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结构的纵向窗间墙进行三面抗震加固,同时在墙体两端采用竖向钢筋对钢筋网进行可靠锚固,按照1/2的比例设计2个两层缩尺砖砌体子结构试验模型,通过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普通窗间墙模型和窗间墙加固模型的宏观破坏机制、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窗间墙模型发生薄弱层机制,模型最终形成倒塌机制;窗间墙三面抗震加固并锚固条件下,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并最终形成"强柱弱梁"式延性破坏机制,窗间墙形成"摇摆"机制,模型的墙体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比普通窗间墙模型均得到显著改善,验证了该加固设计方案对于控制结构破坏机制和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为改善砖混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通过对其纵向窗间墙局部配筋并在墙体两端采用竖向钢筋进行锚固配筋,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了2个砖混子结构模型。采用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普通窗间墙和配筋窗间墙的子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刚度退化、延性、耗能性能以及窗间墙的破坏模式和纵墙的破坏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窗间墙模型表现为层间破坏机制,窗间墙发生剪切破坏,纵墙发生“强梁弱柱”式破坏;窗间墙局部配筋并进行锚固的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窗间墙弯曲破坏,纵墙的破坏机制具有“强柱弱梁”特征,层间变形均匀,模型的破坏形态、耗能能力和延性等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8.
砌体结构房屋的设计表现为建筑布置决定结构墙体的数量及面积。在地震作用下,基底剪力由地震方向的墙体承担,墙体数量越多,墙体面积越大,房屋抗震能力就越强,墙体面积对砌体结构抗震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从地震震害中找出墙体面积与结构破坏之间的规律,通过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量震损房屋震害的分析,研究了墙体面积与结构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有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墙体面积大小的指标来估计砌体结构的在地震下的破坏程度。将该指标应用于一幢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中,并通过与现场震害的对比说明了该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可以用于估计砌体结构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69.
结合呼和浩特火车东站站房钢结构工程,针对其高频度使用的矩管KT形RHS节点,从受力、工艺和经济性出发,综合阐述了节点局部构造加强方式的工艺力学性能差异。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结合的方法,分析弦杆外套和弦杆内加劲两种强化方式的静力力学行为差异,数值分析采用引入Low-Speed Dynamics Damping Factor的非线性N-R方法,考虑材料屈服与破裂失效,基于Adina的隐式算法模拟模型的显式破坏特征。对节点进行抽象简化处理,综合考虑工艺力学性能,设计3组不同构造的KT形RHS节点,进行1∶2缩尺比例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两种强化方式对其质量控制、承载能力、破坏形态的影响,并与无任何加强措施的构件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套管强化方式能够明显提高节点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工艺性较好,可结合实际工程条件,提供节点强化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一起35 kV双回线横差保护装置误动的分析发现,造成这起横差保护误动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在双回线中一回线退出运行时,横差保护没有被闭锁,因该变电所低压侧并有发电机,提供了短路电流,因而造成运行中线路在区外故障时横差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