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8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103篇
化学工业   15篇
金属工艺   39篇
机械仪表   247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28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9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2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摆线转子啮合副是摆线液压马达的核心部分,为了补偿润滑油膜和减小接触应力,需要对啮合副修型优化。以某型号参数的摆线转子啮合副为例,建立了评估摆线液压马达工作时啮合副各接触点接触应力的力学模型和油膜厚度的润滑模型,分析摆线轮修型方法对各点接触应力和油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正移距+负等距”的修型组合可以有效补偿油膜厚度并且减小接触应力,可为摆线液压马达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32.
朱青青  孙强  李媛媛  宋娟  菅光霄 《机械传动》2022,46(1):120-126,169
为探究内啮合齿轮传动的热弹流润滑特性,考虑多种齿轮传动类型及不同变位系数和的影响,建立了内啮合齿轮传动的热弹流润滑模型,分析了内啮合齿轮系统的热弹流润滑特性。结果表明,与其他齿轮传动类型相比,对于采取变位的内啮合齿轮传动系统,当实现正传动时,其润滑效果最佳,在啮合轮齿间可以形成较厚的润滑油膜,摩擦因数和油膜的最高温升最小,热胶合承载能力最强;当实现正传动时,适当增加内齿轮与行星齿轮的变位系数之和,可以进一步改善内啮合齿轮齿面的润滑特性,但同时降低了油膜刚度。  相似文献   
633.
重力反演是研究地下密度体空间展布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现有的密度反演方法通过对地下介质的网格剖分,直接反演每个网格单元的密度值。本文用多项式函数近似表示地下复杂的密度变化,提出一种通过反演多项式密度函数的系数确定密度变化的新方法。不同于常规网格剖分方法,该方法无需在垂向上划分单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格疏密、内存占用与反演精细度之间的矛盾。理论模型测试表明多项式系数反演与多种约束相结合,能清晰地突出局部异常体的位置、规模和边界等信息,且效果优于L2模约束反演的结果。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济阳坳陷区古潜山和凹陷的识别,根据反演的密度差剖面可大致确定不同岩性密度体的边界,弥补了地震剖面反映古潜山展布的不足。  相似文献   
634.
提出一种新型蜗杆传动——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首先分析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蜗杆齿面成形原理,建立了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推导啮合方程、接触线、齿面方程、诱导法曲率、润滑角、相对卷吸速度和自转角公式;最后讨论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啮合特性。分析表明,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具有滚动接触特性,摩擦磨损小,发热小,寿命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35.
高重合度摆线内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和齿间载荷分配是其动力学分析和强度设计的基础,由于是多齿啮合,齿间载荷分配非常复杂,属于静不定问题。结合现有文献,考虑了真实的过渡曲线和精确的轮齿建模,采用更为准确的齿面赫兹接触刚度计算方法,基于势能法建立了与摆线齿形相适应的单轮齿对啮合综合刚度模型,针对该齿轮副的传动特点,构建了其变形协调方程,提出了多齿啮合齿间载荷分配模型。为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并提高仿真分析效率,在ABAQUS中利用Python脚本编程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精确化建模、参数化分析和自动化操作,根据齿轮加载接触分析结果和基于有限元法的轮齿对受载啮合刚度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负载转矩作用下单轮齿对、多轮齿对的啮合综合刚度和轮齿啮合力。对比表明,计算结果趋势吻合、数值接近,验证了建模分析的正确性,可为动力学分析和强度计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36.
为了研究关键设计参数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接触性能及承载能力的影响。基于齿轮啮合原理,构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空间齿面接触线方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得空间齿面接触线,并将其映射到蜗轮齿面,通过分析中心距、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回转轴倾角、蜗轮转角、蜗杆分度圆系数、主基圆系数等不同参数对蜗杆齿面接触区域的分布情况,找出合理的设计参数范围,此外,根据初步分析结果,选取一组较为合理参数生成了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三维模型。研究表明,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转角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接触区域有较大影响,母平面倾角在18°~36°、蜗轮回转中心轴倾角在30°~54°、蜗轮转角在90°~138°之间取值时,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具有较好的接触区域。研究结果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7.
本文从消除T型结点对图形计算的负面影响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网格化算法。该算法将T型结点转移到非阴影边界区域,既克服了T型结点给图形计算带来的影响,又避免了消除T型结点所需的额外时间和空间开销。  相似文献   
638.
高速瓦楞辊啮合与纸板成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上瓦楞辊加压为移动和摆动的统一运动坐标系得出了统一形式的瓦楞辊啮合方程组应用计算机编程解出齿廓全部啮合点的通解并得到了瓦楞辊运动学性能图谱  相似文献   
639.
介绍了一种工作齿廓含直线段的三叶罗茨鼓风机( 真空泵) 转子的复合型型线,即直线共轭线型型线;根据啮合基本原理对该复合型线中各个组成区段进行了啮合分析,建立了直线共轭线的啮合方程,对转子的啮合连续性问题和多点啮合现象进行了探讨。该型线已在生产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40.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ll-hexahedral finite element meshes. The core of our method is to build up a compatible combinatorial cell complex of hexahedra for a solid body which is topologically a ball, and for which a quadrilateral surface mesh of a certain structure is prescribed. The step-wise creation of the hex complex is guided by the cycle structure of the combinatorial dual of the surface mesh. Our method transforms the graph of the surface mesh iteratively by changing the dual cycle structure until we get the surface mesh of a single hexahedron. Starting with a single hexahedron and reversing the order of the graph transformations, each transformation step can be interpreted as adding one or more hexahedra to the so far created hex complex. Given an arbitrary solid body, we first decompose it into simpler subdomains equivalent to topological balls by adding virtual 2-manifolds. Secondly, we determine a compatible quadrilateral surface mesh for all subdomains created. Then, in the main part we can use the core routine to build up a hex complex for each subdomain independently. The embedding and smoothing of the combinatorial mesh(es) finishes the mesh generation process. First results obtained for complex geometries are encour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