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8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1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耿庆斋  程晓陶  张伟兵 《水利学报》2019,50(10):1268-1281
为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科技人才与学科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水利学科发展和水利科技文献产出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理统计方法,以《水利学报》1956—2018年发表的7200余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发文情况、核心作者群的数量、作者的合作程度、作者的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的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本刊核心作者群的数量及其分布,他们不仅代表我国水利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期刊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稿件,而且为我国水利科技进步和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解析论文作者的分布状况,可大致了解我国高水平水利科学研究者的单位和地区的分布情况,作者的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尤其高产作者全部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说明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我国的水利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的地区分布具有分布广而不均衡的特点,北京、江苏和湖北是水利科研人员的聚集地,所发论文占全部论文的半数以上。在研究主题方面,《水利学报》具有多主题性和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并形成了7大研究主题。本文通过分析《水利学报》载文量、著者分布、合著程度、研究主题等衡量刊物质量与办刊水平的重要指标,更直观地反映我国水利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为促进我国水利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科研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张清慧  陈谊  武彩霞 《图学学报》2022,43(4):685-69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文献数量越来越大,如何从海量文献信息中找出特定领域的研究主题、有影响力的学者和高水平论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词表示模型的领域文献数据可视分析方法,首先利用词嵌入模型 word2vec 向量化推荐领域相关的关键词,根据这些词向量之间的近似度筛选出领域相关的论文;然后应用 BERTopic 模型从领域论文摘要中提取主题;基于 PageRank 算法计算论文影响力,应用综合考虑作者署名顺序、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影响力的作者影响力评价方法 Author-Rank 计算作者的影响力;最后使用多视图协同和交互的可视化方法帮助研究人员从领域的主题词频、主题演变、文献影响力和引用关系、作者影响力等多个角度对特定领域进行快速理解和分析。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文献数据分析,应用结果和用户测试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陈亮  韩月  刘怀玉 《包装工程》2021,42(8):12-19, 35
目的 结合服务机器人市场产品,从学术文献的角度梳理、分析和归纳服务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指出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创新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从服务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梳理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发展历程;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发文量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服务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论 梳理了近50年的典型服务机器人产品,并将其总结为结构、感知和智能三个发展阶段;发文量统计表明,近十年有关服务机器人的学术文献大幅度增长;突现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分析表明,服务机器人的研究更依赖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结合,体现人机共融的社会学理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规模化、智能化、类人化和交互形式多样化是未来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4.
为分析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挖掘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基于1985—2020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数量分为缓慢增长、波动增长、稳定增长3个阶段,引文量逐年上升,反映该领域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涉及多门学科,为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和手段。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Hydrological Processes在该领域载文数量排名前3;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发文作者多且分散,在研究时段内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Chunmiao Zheng(郑春苗)教授;中国科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机构影响力较大。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较单一的地下水研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陆地-水域生态系统的水体交互作用对各因素的响应研究。研究热点为:热追踪定量探究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的作用与强度;研发或改进数值模型对作用界面及不同研究对象水体交互作用进行模拟;探究水循环驱动下地表水 地下水交互作用对人类活动及气候系统等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过程的响应。未来将注重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的多尺度多学科交叉研究,增强团队间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型论文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外传播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主体方面,通过合作方式发表的国外论文(尤其是多人合作的论文)显著多于国内论文;而受资助的国内论文(尤其是受政府资助的论文)显著多于国外论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完成的国外论文显著多于国内论文,并且主要体现在对问卷调查、实验法和观察法这三种方法的利用。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论文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社会化媒体自身层面(尤其是关于"形态和技术问题"和"经济和产业问题"主题),而国外论文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化媒体的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这两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科学文献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数据库, 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采集整理了1984~2018年间的食品真伪鉴别研究相关的文献, 借助Thomson Data Analyzer、bibliometric等工具, 分析世界食品真伪鉴别文献情况, 总结食品真伪鉴别领域的研究历程, 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世界食品真伪鉴别研究态势, 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 发文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显著提高, 总体处于跟踪、并行、领跑三者兼有的阶段。结论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可以较为准确的总结食品真伪鉴别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 挖掘前沿和热点, 并对未来进行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87.
陈淑慧 《中国油脂》2020,45(10):5-9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1999—2019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牡丹籽油的文献,从文献年度分布、学科主题分布、支持基金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主要发表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的提取及保健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提出今后牡丹籽油的研究需要在高油脂含量牡丹籽原料新品种选育、牡丹籽油智能化专用加工装备的开发、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牡丹籽油高值化系列产品开发和牡丹籽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5个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8.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水资源保护》1985—2020年的4060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对相应文献作者、研究单位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与突现性检测,探究了《水资源保护》创刊以来研究主题演变、历史热点、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发展脉络。结果表明:自创刊以来《水资源保护》刊文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受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影响,研究方向由创刊初期的偏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转向新千年的“人水和谐”视角下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再到近年来的以人水系统耦合过程、机制及其保护和影响研究为核心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由单要素分析跃迁为多要素耦合研究,由传统的水质或水量分析上升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导向下的水资源及虚拟水开发与管控;时空尺度不断开拓,时空分辨率进一步细化,研究视角由单一分散走向交叉融合;研究手段由传统的地面观测、统计分析迈向多源数据支持下的过程监测与数字耦合模拟,知识性研究弱化,方法性研究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89.
采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对《中国外语》2004—2019年刊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44篇论文的总被引43232次、篇均被引28次,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被引频次最高(2054次);974名作者中,核心作者占12.12%,发文542篇(占35.10%),徐盛桓、王寅居首(各15篇);发文前10名机构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居首(99篇);排名前三的高频关键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30次)、翻译(22次)、大学英语(17次);生态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为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0.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is a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technique that monitors the mass of a sample from 1 mg to several g as a furnace ramps temperature to as high as 1600°C under a stable or changing gas flow. The first gravimetric test was in 27 BC when Vitruvius measured limestone's change of mass as it calcined to lime. In modern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apply the technique to derive conversions,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for any process with a change of mass by isothermal, non-isothermal, and quasi-isothermal methods. The mass drops as the sample decomposes, volatile compounds evaporate, or the oxidation state decreases, while in reactive environments (with O2, for example), the mass of transition metals may increase. TGA is incapable of detecting phase transitions, polymorphic transformations, or reactions for which mass is invariant. DSC or DTA couple with TGA to help deconvolute a DSC plot by separating physical changes from chemical changes. Evolved gas analysis techniques monitor the gaseous products exiting the TGA furnace on-line as the temperature ramps. A bibliometric map of keywords from articles citing TGA indexed by Web of Science in 2016 and 2017 identified five research clusters: nanoparticles, performance, and films; crystal structures, acid, and oxidation; composites, nanocomposit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kinetics, pyrolysis, and temperature; and adsorption, water and wastewater, and aqueous solutions.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T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