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2篇
  免费   1657篇
  国内免费   1743篇
电工技术   856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284篇
化学工业   1758篇
金属工艺   939篇
机械仪表   836篇
建筑科学   682篇
矿业工程   192篇
能源动力   203篇
轻工业   532篇
水利工程   108篇
石油天然气   250篇
武器工业   158篇
无线电   204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24篇
冶金工业   375篇
原子能技术   2967篇
自动化技术   4343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570篇
  2019年   759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667篇
  2014年   1131篇
  2013年   866篇
  2012年   1075篇
  2011年   1094篇
  2010年   1046篇
  2009年   1094篇
  2008年   1107篇
  2007年   1007篇
  2006年   801篇
  2005年   681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在ZnO纳米阵列的表面实现TiO2包覆,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研究TiO2--ZnO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制备工艺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表征光阳极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测试电池组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电压-时间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TiO2包覆对电子传输性能和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磁控溅射制备的TiO2颗粒完整地包覆ZnO纳米阵列,使得纳米棒表面形貌由六棱柱向圆柱状转变,间隙变窄,直径较ZnO纳米阵列有所增加,阵列有序度得到改善。随着延长染料吸附时间和TiO2包覆,光阳极界面电子传输阻抗显著增加,光生电子的寿命也得到提高。经过包覆的光阳极能够作为阻挡层钝化表面缺陷,抑制复合的发生,从而提高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经过包覆的光阳极其光电转换效率相对于纯ZnO纳米阵列提高了132%。  相似文献   
82.
Fe,N共掺杂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不同量Fe,N的TiO2/SiO2复合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制备的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甲基橙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为模拟反应,在紫外光照射下评价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Fe,N共掺杂TiO2/SiO2为核壳结构,SiO2核与TiO2壳间形成了Ti—O—Si键。由于金属Fe3+离子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非金属N降低了TiO2/SiO2的带隙能,Fe,N共掺杂的协同作用使复合TiO2/SiO2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共掺杂0.05%Fe及0.05%N的TiO2/SiO2复合光催化粒子的催化活性最高,光照1h后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提高到52%。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加料工艺、引发剂体系、乳化剂用量及复配比、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多层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采用连续滴加单体的加料工艺,选用复配乳化剂体系,在较低的乳化剂用量条件下,使用高效低温引发剂,在50℃引发聚合,合成了固含量为42%,平均粒径为64.9 nm,窄分布的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84.
将水性聚氨酯(WPU)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并以易水解缩合的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成功合成出以聚氨酯为壳、聚硅氧烷(PMPS)为核的一系列不同PMPS(由MPS单体聚合而成)含量的稳定的WPU/PMPS复合乳液,且PMPS的最高含量能达到50%(基于乳液中不挥发组分的质量分数)时,复合乳液也很稳定。通过透射电镜(TEM)发现复合乳液粒子的核壳结构很明显,动态光散射(DLS)测定了乳液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测试表明了乳液稳定性与MPS加入量有关,固体29Si核磁谱图证实了WPU/PMPS复合乳液在室温下成膜时,PMPS会发生水解缩合反应,并在WPU涂膜中生成Si—O—Si交联型的无机结构。  相似文献   
8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分别加入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A)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HM)作为聚丙烯酸酯改性剂,制备了2种含氟丙烯酸酯核壳乳液。采用1H-NMR、TEM、DSC、EDS-SEM、Zeta电位及纳米激光粒度仪等表征了乳胶粒子的组成、结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乳胶膜表面氟元素的含量。研究了2种含氟单体的用量对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单体转化率、乳胶膜表面疏水疏油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FHM的改性效果明显好于HFBMA。当DFHM的加入量为4%时,乳胶膜对水的接触角达到93.5°,吸水率降为11.54%,对正己烷的接触角达到82.0°;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70.02 nm,粒径分布窄(PDI=0.082),且具有核壳结构;SEM-EDS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含氟聚合物在成膜过程中,氟元素更易向表面迁移,从理论的5.70%上升到13.47%,从而使乳胶膜具有更好的疏水和疏油性能。  相似文献   
86.
随着间歇过程越来越受重视,其过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也成为研究热点。以核Fisher判别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核Fisher的正常工况与故障包络面模型,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在线故障诊断流程。此方法利用了Fisher判别分析对类别的划分特点,分别针对正常工况数据和各故障类型数据建立包络曲面模型。与多向Fisher判别分析相比,该方法按批次方向将数据展开,能够解决生产周期不一致问题,在线故障诊断时也不需要预报完整的生产轨迹,并且加入核函数来处理复杂的非线性。最后在青霉素发酵过程的仿真平台上对该方法进行测试,与改进多向Fisher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对比,该方法获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故障的发生,并在有效识别已有故障的同时还具有对新故障的自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7.
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在核酸和药物转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脂质体基因载体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脂质体-聚阳离子-DNA复合载体(LPD)和脂质体-磷酸钙纳米粒子复合载体(LCP)两种核-壳型脂质体基因载体,展望了核-壳型脂质体基因载体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为200 nm的新型丙烯酸酯类核-壳改性剂(N-AIM),并与聚氯乙烯树脂(PVC)进行熔融共混,制备PVC/N-AIM共混物,对PVC/N-AIM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丙烯酸丁酯/丁二烯/苯乙烯的质量比为70/25/5,改性剂用量为5.71 phr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1 280 J/m),并在此时发生了脆韧转变,且增韧效果明显优于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KM355);橡胶粒子在PVC基体中分散良好,共混物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89.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核-壳结构粒子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进一步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并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MMA-co-GMA)作为共混体系的相容剂。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该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果表明,随着M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显著提高,屈服应力逐渐降低;相容剂P(MMAco-GMA)的引入没有提高共混物的冲击性能,但是显著提高了拉伸强度。DMA结果表明,随着P(MMA-co-GMA)中GMA含量的增加,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上升,MBS壳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TEM测试发现P(MMAco-GMA)加入后,核壳粒子在PLA中分散得更加均匀。对形变区的SEM观察发现MBS橡胶粒子发生空洞化,基体发生剪切屈服。  相似文献   
9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等单体为原料,并引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酰肼(ADH)室温自交联技术,通过核壳结构的设计,合成了用于音箱洒点漆的水性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填料比例、成膜助剂和黏度对于洒点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