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9篇
  免费   659篇
  国内免费   395篇
电工技术   699篇
综合类   819篇
化学工业   2770篇
金属工艺   344篇
机械仪表   248篇
建筑科学   807篇
矿业工程   268篇
能源动力   305篇
轻工业   1670篇
水利工程   369篇
石油天然气   961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10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10篇
冶金工业   391篇
原子能技术   53篇
自动化技术   294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711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680篇
  2011年   666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641篇
  2008年   787篇
  2007年   594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541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起航  刘坤杰  刘乐  王斐  李鸿彬  谢全亮 《橡胶工业》2021,68(10):0784-0788
天然橡胶(NR)生物合成的精确调控机制解析是尚未攻克的重要理论问题。综述产胶植物基因组和NR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重点阐述小橡胶粒子蛋白质基因在产胶植物的橡胶合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NR生物合成分子机制以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指出NR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与收获技术和提取工艺技术相结合,有助于解析产胶植物的NR合成机制和提高其产胶量。  相似文献   
92.
采用溶液铸造法,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钛酸钡锶(BST)为填料制备了纳米薄膜材料。对薄膜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BST含量对薄膜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ST含量的增大,薄膜的介电常数显著上升,介电损耗在中、高频区域有所下降,击穿强度逐渐减小,薄膜的充电能量密度显著增大;介电常数的实测值与Maxwell-Wagner理论模型计算值基本吻合,表明填料和基体结合良好,薄膜材料内部组织均匀,无明显缺陷。此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外加电场强度低于800 kV/cm或介于800~2100 kV/cm时,为了获得最大的放电能量密度,应分别选用BST体积分数为30%或20%的P(VDF–HFP)/BST复合薄膜材料。  相似文献   
93.
为改善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及提升石英纤维的界面性能,使用缩水甘油醚基笼型倍半硅氧烷(G–POSS)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分别对环氧树脂和石英纤维进行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改性后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并通过外推法确定了其固化工艺,根据固化工艺制备环氧树脂/石英纤维复合材料,分别对该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介电性能和弯曲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使用G–POSS和KH–550改性后的环氧树脂/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热稳定性、介电性能和弯曲性能达到最佳,初始分解温度达到369.59℃,常温下在12~18 GHz的介电常数稳定在3.2~3.5之间,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在0.005~0.02之间,弯曲强度达到376.4 MPa,弯曲弹性模量为21.7 GPa。  相似文献   
94.
采用马来酸酐(MAH)改性低分子量聚苯醚(PPE),通过熔融共混法将改性聚苯醚(MAH–PPE)与氰酸酯(CE)树脂进行共混,分析研究MAH–PPE添加量对CE体系热性能、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H–PPE对CE树脂的固化具有明显催化作用,动态热机械和热重分析表明,加入MAH–PPE对CE的耐热性影响不大,随着MAH–PPE添加量的增加,CE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最大热分解温度与纯CE相比基本保持不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当MAH–PPE质量分数低于10%时,MAH–PPE与CE具有良好的界面作用,表现出典型的韧性断裂,随着MAH–PPE添加量的增加,CE/MAH–PPE体系呈现微观相分离。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当MAH–PPE质量分数为10%时,CE/MAH–PPE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43.36 kJ/m2,比纯CE提高140.9%,增韧效果达到最佳。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MAH–PPE质量分数的增加,CE/MAH–PPE体系呈现出较好的介电性能,当MAH–PPE质量分数为30%时,CE/MAH–PPE体系在10 GHz下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分别为2.84和9.35‰,比纯CE分别降低7.5%和30.8%。  相似文献   
95.
对(Na0.5Bi0.5)TiO3-BaTiO3(NBBT)二元系压电陶瓷在准同型相界附近进行不同量的La,Mn掺杂,通过XRD、电学性能测试等,研究了掺杂对陶瓷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Mn掺杂后,相变的弥散程度增大,体系的弛豫性增强.铁电体的弛豫性与基体内极性微区的有序度及尺寸、数量密切相关,对NBBT这种A位复合体系而言,La离子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电荷不平衡,促使微区长大;但是由于La的分隔作用,A位与B位的耦合作用大大减弱,体系整体有序度降低,弛豫性增强.Mn离子的B位掺杂有助于建立新的(AA')(BB')O3复合体系,因此也影响体系的弛豫性.  相似文献   
96.
从浸出机制和迁移扩散角度出发,研究了镍铁渣的产酸潜势、浸出毒性和其混凝土产品的浸出毒性。结果表明,镍铁渣产酸潜势为不产酸,本身不是一个酸性排放源;腐蚀性、浸出毒性小于国家标准限值。镍铁渣混凝土产品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只有砷少量浸出,但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因此,镍铁渣可以直接入场作为混凝土掺和料进行综合应用,环境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97.
在铁水运输止轮、提钩作业活动中,常采取近距离手动止轮、提钩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制约了铁路运输效率的提升。阳春新钢铁为促进效率提升,自主研发了一套远程止轮、提钩装置。该装置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8.
微波介质陶瓷的界面特性及其对介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地总结了界面的偏析、扩散和润湿性对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并评述了粉末的初始状态、烧结工艺、添加剂(掺杂)和烧结方法等因素对材料界面特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在微波介质陶瓷界面研究领域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掺纳米Al2O3的纳米ZrO2(4Y)固体电解质的电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纳米ZrO2(4Y)粉和纳米Al2O3粉为原料, 单轴成型, 1 200, 1 300 ℃无压烧结. 对掺不同质量分数(0.0~5.0%)Al2O3的ZrO2(4Y)烧结体, 用XRD, SEM和TEM研究了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在不同温度下(300~1 000 ℃)测试了交流阻抗谱, 发现掺很少量的纳米Al2O3可降低ZrO2(4Y)的晶粒电阻. 但随着Al2O3掺入量的增加, 晶界电阻增大, 晶粒电阻也有所回升. 晶粒和晶界电导活化能则随Al2O3掺入量的变化不大. 对1 200 ℃,2 h烧结样品, 在1 000 ℃时, 掺0.5% Al2O3的ZrO2(4Y)样品有最大电导率, 为3.8×10-2Ω-1·cm-1.  相似文献   
100.
以厌氧折流形式的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进行了连续流有机废水发酵产氢试验研究。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三格室,单格有效容积9.16L。以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剩余污泥为种泥,在容积负荷为8.89kg COD·(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13.5 h,温度(35±1)℃等条件下,系统启动运行25 d后达到稳定运行状态。系统稳定运行时,总产气量和产氢量分别稳定在59.0 L·d~(-1)和32.0 L·d~(-1)左右。其中,第一格室、第二格室和第三格室的平均产气量及其氢含量分别为14 L·d~(-1)、25 L·d~(-1)、20 L·d~(-1)和50%、60%、50%。系统污泥的比产氢速率为76.64 L·(kg VSS·d)~(-1)。与同类生物制氢反应器相比,厌氧折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操作灵活、容积利用率高、生物持有量高以及运行费用较低等优点,在发酵生物制氢技术领域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