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综合类   132篇
化学工业   235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1篇
矿业工程   23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195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2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研究表明,流体在低渗透介质中的渗流需要启动压力梯度,即只有当流体的驱动压力大于低渗透介质的门槛压力,流体才能流动。这种渗流特性致使低渗透油气藏中与井底距离不同的地方,其地层压力降往往差异较大,因而不能近似地认为地层的各处压力降相同。然而在传统物质平衡方法应用过程中,却将地层压力降处理成同一个值。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分区物质平衡方法用于确定低渗透油气藏的弹性驱采收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实现过程和矿场应用实例。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更符合低渗透油气藏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2.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研究区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 种成因类型。第1类原油低密度、低含硫量、高含蜡量、饱和烃碳数分布呈“单峰型”、植烷优势[m(Pr)/m(Ph) 为0.51~0.72) ] 、规则甾烷相对含量C29>C27>C28呈反“L”型, 反映了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特征, 成熟度高, 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 第2类原油高密度、高含硫量、低含蜡量、“单峰型”、异常高植烷含量[m(Pr) /m(Ph) <1.0]、规则甾烷C29>C27>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 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 成熟度较低, 为沙四段烃源岩生成原油; 第3 类原油饱和烃呈“双峰型”, 规则甾烷C29>C27>C28也呈反“L”型, 反映了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陆源植物混合来源的特征, 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 第4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正构烷烃缺失, 为孔店组和沙四段形成的混源油或沙四段原油。该区4类原油在空间上呈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93.
每一个油藏的油水界面在一般情况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油水界面的倾斜是因为储集层物性参数的变化所致。根据油藏工程和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油水界面倾角与储集层岩石物性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倾角大小与参数变化的理论方程。使用该理论,对一个实际油藏进行了分析,成功地描述了该油藏渗透率的变化,为该油藏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
东河1油田退汞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唐玮  唐仁骐 《石油学报》2005,26(5):90-93
根据分形理论,以退汞毛管压力为测量尺度,以对应的退汞饱和度分布频率为测量对象,对东河1油田岩样退汞毛管压力曲线进行的分形研究和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油田岩样退汞毛管压力曲线(孔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在考虑退汞麻痹效应和特低渗透率岩样退汞中止点假定条件下,对退汞量作了必要的修正。退汞曲线分形特征具有完整性,测量尺度范围从最高注入压力到最低退出压力。同时测量尺度与测量对象的数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双对数图上有良好的直线关系。退汞曲线分形维数D0W与渗透率、孔隙度、退汞效率和均质系数等常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95.
车镇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远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镇凹陷是济阳坳陷西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发育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类型多,除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外,还发育火成岩、变质岩和泥岩等类型的储层。车镇凹陷具有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多期聚集成藏、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较好的特点,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车镇凹陷的剩余资源量达4.6×108t以上,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低勘探程度区和新含油气层系是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6.
山东省惠民县境内的阳5潜山气藏是构造裂缝、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和具有底水的CO2气藏。利用三次测试资料,分析了该气藏的试井特征,其是:1通过流动压力、流动温度梯度曲线与室内观察结果发现,流动纯CO2气柱与静止CO2气柱的相态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高于CO2临界温度的情况下,井筒内就可能出现气、液两相形成的高密度流体(液态水、气态CO2及其水合物),在265.80m左右达到临界条件,可能开始有液态CO2生成,受其影响,井筒损失比较严重;2气井产能较低,气藏稳产条件较差;3两层合采显著降低了气井产能。最后从多方面论证了气井合理初期产能并提出了提高产能的主要措施:对地层采用酸化解堵措施以减小污染,采用小油管增加井筒内流速以提高气流的携液能力。  相似文献   
97.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深部两个低角度拆离断裂系统: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诸城凹陷,主拆离面向南缓倾,深度为8~10 km;另一个发育于盆地北部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深部,由一系列北倾犁式正断层组成,主拆离面向北或北北东缓倾。根据受控凹陷的地层记录分析、剖面复原分析和伸展量估算,并结合地表断裂滑动矢量反演结果,认为盆地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组沉积时期,该时期诸城凹陷南北向伸展量达36%~41%,最大伸展方向可能为北西-南东。该拆离系统继承了早期胶南(或苏鲁)造山带深部滑脱构造面,其后期拆离复活主导了胶莱盆地南部不对称伸展构造样式,控制了狭长展布的莱阳期沉积凹陷发育。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盆地伸展阶段,伸展作用可能延续到古新世时期,控制了盆地王氏组沉积。这个时期横穿莱阳凹陷和高密凹陷南北向伸展量估计为20%~25%,最大的伸展方向近南北向。该拆离系统调节了胶莱盆地近南北向拉分伸展,其形成与盆地东、西两侧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有关。胶莱盆地深部两个深部拆离系统的时空复合或叠合造就了盆地内部复杂的伸展构造样式。识别这两个拆离系统不仅对盆地形成机理和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构造制约,对盆地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06,27(6):19-23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相似文献   
99.
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安县"运动产生的不整合及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特征,对存在多个地层划分分区的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进行了岩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对比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前陆盆地内发育有两种层序模式,即构造层序和气候层序.构造层序又分为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两种类型,在川西前陆盆地东部和中部的须家河组煤系地层中可能发育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0.
胜坨油田两期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营凹陷胜坨油田的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两期成藏的地质条件,例如北部胜坨油田就经历了早期(东营组末期)的油气聚集、破坏和晚期(明化镇组时期)的油气再聚集、调整的过程;胜坨地区各含油层系中原油物性、生标特征及油源对比结果为该两期成藏提供了直接的地球化学证据。认为胜坨油田两期成藏对油气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