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76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孔压静力触探测试过程中,常出现孔隙水压力在消散过程中先增加再减小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非标准消散类型。而在非标准消散类型中,常采用传统标准消散类型分析方法,通过初始孔压得出t50值及固结系数,这种方法因忽略孔压上升段故而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此,对初始孔压进行修正至关重要。采用时间平方根法对初始孔压进行修正,继而评价t50值及固结系数。同时,对于试验现场消散时间小于t50的情况,通过时间平方根法预测t50值,进而评价此处的固结系数,从而节约现场测试时间。最后,将时间平方根法与时间对数法及修正t50法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时间平方根法与时间对数法得出的固结系数比较接近,修正t50法得出的固结系数较前两种方法更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土体的热传导特性变化规律,利用热探针测试了南京地区典型土体在不同含水量和干密度状态下的热阻系数,分析了含水量、干密度、饱和度以及矿物成分等因素对土体热阻系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状态下土体热导率的预测模型,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地区土体热阻系数估算的修正系数.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典型土体的热阻系数随含水量和干密度增加而减小,当含水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热阻系数趋于稳定;热阻系数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与其含水量之间相似的变化规律;土颗粒的热传导特性由其矿物成分决定,石英含量对土颗粒热传导特性有着显著影响;提出了可用于非饱和土热导率估算的修正归一化模型,该模型对于粗粒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细粒土则需考虑区域差别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取陕西省略阳市某滑坡表层的中风化砂岩进行静态单轴压缩试验与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低围压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岩石的损伤力学特性,得到力学参数、损伤参数、滞回环面积等随循环过程的演化规律及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岩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试验过程中,围压增强砂岩抵抗变形破坏能力,随着围压增大,动弹性模量明显增大而动泊松比逐渐降低,砂岩试样内凹现象逐渐“模糊”;滞回环面积受围压与轴向载荷影响明显,与围压变化呈负相关,与轴向载荷变化呈正相关,轴向载荷增大时,不可逆应变逐渐累积,砂岩损伤加剧;砂岩内部原始裂隙在初始较低循环荷载作用下压密,后过渡到弹性变形与裂纹稳定扩展阶段,随着试验进行,裂纹加速演化不稳定扩张,岩样逐渐变形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厚松散层矿区开采沉陷拉伸区域相应土体内部变形演化规律,针对淮北孙疃煤矿10111,沿垂直于工作面推进方向,于拟采空区地表投影区域外侧(拉伸区域)以60 m间隔由近及远布设1 ~ 3号竖向钻孔;采煤沉陷过程中基于光纤(1号钻孔)、测斜仪(2 ~ 3号钻孔)技术开展钻孔变形监测;将煤炭开采引发移动的上覆岩层与松散层所占区域视为变形区,并引入任意厚度地层移动角的概念,分析开采沉陷拉伸区域相应松散层变形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号钻孔发生应变的最大孔深约157 m,且钻孔深部较浅部先达到活跃期;2、3号钻孔孔口最终累计水平位移量分别为129.8 mm和99.4 mm,最大位移深度分别约为108 m和75 m;2、3号钻孔监测范围内地层从下至上均可分为稳定段、变形区下段、中段与上段;2、3号钻孔从下至上水平位移量总体分布较均匀,每米深钻孔的平均水平位移量分别约为1.2 mm和1.3 mm;2、3号钻孔变形区下段均先于上段达到活跃期,且变形区下段稳定后上段仍有微弱变形;松散层内一定厚度地层,其地层移动角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散层变形区下边界的深度h随着与工作面水平距离l的增加而减小,hl满足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基于分布式的路堤边坡内部变形实时监测技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由于技术、成本、场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大面积应用。对此,测试了一种基于压电效应和阻抗应变效应的自传感压电土工电缆(sensor-enabled piezoelectric geocable,SPGC),并通过获得SPGC-砂土界面剪切试验中产生的阻抗及电压信号评价其监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剪切位移-剪应力曲线与剪切位移-归一化阻抗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检测剪切带土体应变软化的发展);有效值电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成正比例关系增大(可量化剪切带的土体位移速率);随着法向应力和相对密实度的增大,有效值电压逐渐增大,归一化阻抗逐渐减小(可反映剪切带土中应力的变化);通过双线性模型描述剪切位移-归一化阻抗的相互关系的效果较好。SPGC可以实现路堤边坡滑坡灾变定位和前兆识别,有望为路堤边坡施工和运维监测提供一种分布式、低成本、自驱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资料对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进行预测,同时提供了土层剖面特征。应用弹性理论通过实测的剪切波速估算初始桩土刚度。提出了修正双曲线法应用于弹性模量随着轴向荷载增大的非线性响应,实现了对刚性桩的荷载-沉降-承载力分析。结合不同土质条件工程实例分析,并通过统计和现场载荷试验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考虑孔压修正的承载力估算法完全满足工程要求,新方法略微低估了承载力,可视为安全储备;新方法累计概率图平缓、离散性小,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具有更高可靠性;利用修正双曲线模量衰减法进行荷载响应分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静力触探测试的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砂土或粉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判定地基土液化可能性是抗震勘察设计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获得高质量\"未扰动\"砂土样的困难和试验成本的限制,基于静力触探(CPT)的原位测试方法通常用于砂土液化势的评价.孔压静力触探(CPTU)作为一种新型的原位测试技术,采用其测试指标进行砂土液化势的评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基于CPT测试资料已经提出了许多砂土液化势的评价方法,但国内外采用CPT判别砂土液化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与国外修正的Seed简化法的原理、方法及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2种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讨论了2种方法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采用不同方法判别砂土液化可能性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结合济宁-徐州高速公路砂土场地的CPT和CPTU测试资料,采用我国规范判别法、Seed简化法进行了液化判别分析,并进行了对比验算.其中Robertson法与Olsen法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Robertson法似乎比Olsen法稍微精确一些,而采用规范法所判定的结果偏于保守,这与锥尖阻力基准值的取值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土的电阻率是表征土体导电性的基本参数,也是反映土体固有物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众所周知,土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土体的许多性状.电阻率静力触探(RCPT)作为一种新型的原位测试技术,除可测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以外,还可以同时测试土的电阻率.首先简要介绍了RCPT测试技术,采用电阻率静力触探(RCPT)在连云港海相黏土场地进行了试验,得到土的原位电阻率测试值.结合连云港海相黏土的室内物理化学分析试验,研究了其矿物成分、沉积化学特征,分析了该海相软黏土的电阻率指标与矿物成分、离子含量、胶结特性和氧化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基于RCPT测试成果是可以充分反映出连云港海相黏土的成因特性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宁波海相黏土,在相同孔位分别进行了孔压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和现场波速测试。研究了CPTU测试参数与剪切波速、最大剪切模量的关系以及剪切波速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关系。并且论证了联合CPTU和剪切波速测试数据来表征黏土强度特性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剪切模量、剪切波速与CPTU测试参数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可通过锥尖阻力和孔压参数来近似估计剪切波速、最大剪切模量值;不排水抗剪强度与剪切波速的相关关系良好,通过不排水抗剪强度与剪切波速的关系式可将刚度与强度联系起来,该关系式可作为一种新方法来估计黏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可为宁波地区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