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6篇
建筑科学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承谋 《施工技术》2002,31(2):23-25
介绍《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 0 2 0 6 2 0 0 2的修订依据、增减内容及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验收和木结构防护等方面的条文  相似文献   
2.
轻型木结构住宅在我国已建成千余幢,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北美木材商还将更多地向我国出口这种住宅,以满足新兴中产阶层提高居住条件的需求。轻型木结构的应用是木结构在我国停用二十来年后得到复兴的标志。这种房屋的楼盖主梁与搁栅、屋盖的脊梁与椽条、天棚搁栅及墙骨等主要承重构件皆采用规格材,因此确保规格材的安全可靠是轻型木结构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所以,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将规格材应力等级的检验列为主控项目,属强制性条文。  相似文献   
3.
鞠杨  樊承谋 《工程力学》1998,(1):94-104
基于对轴向循环压缩载荷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损伤行为的试验研究,给出了一种适宜工程应用的钢纤维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定量计算方法,并导出了描述其损伤演化的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理论损伤演化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实测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应力循环比为变参数,通过试验研究了先高后低两级变幅载荷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轴向压缩疲劳行为。结果表明;当高应力循环次数低于某临界值时,高-低两级应力下的疲劳累积损伤和将大于1.0。  相似文献   
5.
钢纤维混凝土的疲劳“锻炼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在变幅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机理.试验中发现;经历先低后高的变载模式作用,且低应力的循环次数低于某临界值时,钢纤维混凝土具有低应力循环下的疲劳“锻炼效应”.  相似文献   
6.
钢纤维混凝土双向破坏准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混凝土双轴试验装置,对纤维含量不同的四批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双轴受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强度变化规律,其中素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较接近于Kupfer的结构。然后从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双剪应力强度理论出发,根据本文和其它文献的试验结果,建立了适合于钢纤维混凝土的双轴破坏准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耗散平衡方法构造了一个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Ziegler模型和Mises模型。  相似文献   
8.
等幅循环载荷下钢纤维混凝土疲劳寿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承受轴向等幅循环压力时的疲劳破坏特征,分析了疲劳寿命的分布规律,给出了不同存活率下钢纤维混凝土的S-N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针对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争论焦点——在制作结构的要不要规定木材含水率而写的。文中扼要地阐述了木材收缩和开裂的规律,通过调查资料中的典型例子说明使用湿材制作结构的不良后果,分析了产生分歧的根源,由此而提出制作结构时对含水率的要求和使用半干材制作结构时应采取的措施。最后提出当受条件限制而不得不使用湿材制作结构的范围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混凝土的基本破坏机理是微开裂。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在模型中用一个二阶对称张量D来描述损伤,利用能量等效假设来考虑损伤对弹性张量的影响,并直接假设了损伤增量与不可逆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式,而不是用经典塑性理论来处理不可逆应变。模型只需一个加载函数。模型与Kupfer,Tasuji等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