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我国城镇化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合肥地位背景入手,对合肥城镇化建设现状格局进行分析,结合其他类似城市建设经验,从构建特大城市空间体系、合理发展大中城市、积极发展中心镇和新市镇、分层推进四个方面探讨合肥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化的人口格网数据及网络地图路径规划 API 获取的不同交通模式出行成本数据,运用累积机会法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合肥市建成区医疗可达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医疗可达性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圈层式衰减;2)驾车至最近医院的出行时间最短且稳定性较强,中长距离出行时,公交相对骑行和步行有较大优势,短距离出行时,优势微弱;3)不同交通模式下的等时区分异明显,空间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 90% 以上时驾车、公交和骑行所需的时间分别为 20 min、60 min 和 40 min;4)驾车模式下,合肥市老城区在不同时间阈值都具有较高的医疗可达性,新城区不同时间阈值的医疗可达性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巢湖流域为例,构建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基于 1980年、1990年、2000 年、2010 年、2020 年五期土地数据,运用转移矩阵与图谱、重心转移,分析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特征,运用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分析生态效应规律。结果表明:①数量上,生活空间面积显著增加,生产空间面积大量减少,生态空间面积相对稳定。②空间上,城镇、工矿、耕地空间重心转移明显,2000 年后土地转移主要集聚在城区。③生态效应上,1990 年后生态质量持续下降,密集的城乡生活空间是主要低值集聚区。④生态贡献率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转型为城乡建设空间对耕地、林地、草地的侵占,使其改善的主要转型则为耕地向林地、水域的转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