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厌氧消化(AD)耦合水热炭化(HTC)技术对园林废弃物的可持续资源化利用具有显著优势和意义。采用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7~28 d的AD预处理,深入探究了AD预处理耦合HTC对水热炭特性及其热解和产物释放特性的影响。其中,AD促进HTC过程主要发生脱羧反应;通过改变木质纤维素构成比例和结构特征有效调控水热炭的功能特性。此外,AD打破了生物质内部致密的刚性结构,促进了水热炭丰富孔隙的形成和比表面积的增加。在生物可降解程度为17.52%(AD 7 d)时,水热炭性能最佳,质量产率、高位热值(HHV)、能量产率和能量密度分别达62.75%、23.81 MJ·kg-1、80.31%和1.28。此外, TG-MS分析结果揭示了AD预处理提高了炭的热稳定性以及热解产物中能源气体的生成,有助于热解气的提质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王燕杉  侯立安  宋英今  李宁  陈冠益  张婷 《精细化工》2021,38(7):1325-1332,1354
以沼渣为原料制备生物炭是实现沼渣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沼渣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沼渣生物炭的组分结构和物化特性,因而沼渣生物炭具有低成本、来源广、吸附及催化性能好等特点被应用于去除水中污染物.该文对当前沼渣生物炭的原料来源、制备及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沼渣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和碳基催化剂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现状,同时阐述了沼渣生物炭的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沼渣生物炭在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维红  董星辽  刘倩倩  王燕杉 《净水技术》2020,39(1):124-129,158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可作为景观和绿化用水。为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乌鲁木齐市已建成的32座小型生活污水回用工程进行详实调查,并对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几种处理工艺的单方水投资及占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具有明显的效能,投资成本低,推荐为绿化回用水的主流工艺。探讨各种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规模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合理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处理规模在500 m3/d时最经济;MBR工艺处理规模在1000 m3/d时最经济;“CASS+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出水水质可以达到景观用水标准,适合规模小于1000 m3/d的工程。通过接触氧化法(AO)典型工艺实例,分析其经济成本,为乌鲁木齐挑选经济有效的再生水回用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颗粒污泥的培养基质、粒径影响着颗粒的生物活性、传质效应及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协同竞争关系,进而影响出水效果.用番茄酱废水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颗粒污泥并稳定维持185 d,筛分出4种粒径范围的颗粒进行同步序批式实验,考察污泥特性及其对番茄酱生产废水的除污效能.结果表明,0.45~1.00 mm的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孔隙率较小;1.0~1.6和1.6~2.0 mm的颗粒污泥趋于球状和椭球状,表面光滑,结构较密实;2~8 mm的大颗粒污泥虽然表面沟壑较多,出现孔隙,但系统稳定性能维持较好,孔隙的存在可能为内部物质的运输以及颗粒内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排出提供条件.颗粒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和湿密度与粒径大小呈正相关,含水率与粒径大小呈负相关,颗粒粒径较大的颗粒污泥大大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量.1.0~1.6和1.6~2.0 mm的颗粒污泥相比0.45~1.00和2~8 mm的颗粒污泥对有机物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达97.8%和94.2%;1.6~2.0 mm的颗粒污泥对NH4+-N、PO43--P的降解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92.7%和99.2%;0.45~1.00 mm颗粒污泥对PO43--P的去除率最低,为69.5%.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疆番茄酱生产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现状,在SBR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活性污泥,研究了逐步提高COD浓度条件下,污泥除污性能、外观形态、微生物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组成的变化规律。反应器运行38 d后,出现了粒径为427~502μm的椭球状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周围生物相丰富。颗粒形成后对COD、NH_4~+-N、PO_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 0%、97. 3%、95. 2%。培养50 d的颗粒污泥浓度、污泥体积指数(SVI5)、MLVSS/MLSS、沉降速率分别达到6. 1 g/L、23. 4 mL/g、93. 2%、33~44 m/h。在颗粒化过程中,PN/PS值由1. 82增至3. 1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蛋白质均匀贯穿整个颗粒截面且增加的速度明显大于多糖;α-多糖、β-多糖主要分布在颗粒外层,蛋白质和多糖共同构成了颗粒骨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