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1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207篇
电工技术   321篇
综合类   623篇
化学工业   632篇
金属工艺   1142篇
机械仪表   1360篇
建筑科学   508篇
矿业工程   427篇
能源动力   675篇
轻工业   294篇
水利工程   278篇
石油天然气   408篇
武器工业   265篇
无线电   1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616篇
冶金工业   364篇
原子能技术   51篇
自动化技术   22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28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498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his paper reports results of full scale testing to further explore potential GCL damage mechanisms in earth dam retrofit applications in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particular, to a) investigate whether shear displacements could reduce the magnitude of GCL panel overlap during earthquake shaking; b)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gravel particles on GCL thickness at localised point of contact; and c) observe the consequences of an accidental exposure of an uncovered GCL to short duration rainfall in terms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effects during subsequent compaction.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even under severe shaking no movements were detected at the GCL panel overlap. Whereas gravel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to locally reduce the thickness of the GCL to 2.2 mm, no plowing of the particle into the GCL occurred due to a lack of shear displacement at the interface, resulting in no localised internal erosion through the barrier. Furthermore, hydration of GCL panels during construction due to surface wetting was observed to result in a state of hydration less than its post-construction stat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each of the three GCL damage mechanisms cannot be ruled out to ever be relevant in practi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CL retrofitted earth dam tested was satisfactory under even severe Level 2 earthquake shaking, and suggests that the retrofitting of small earth dams with GCL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ir static and seismic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3.
高静娜  李强  高颖  李建辉  王葛 《钢铁》2019,54(10):66-71
 大直径厚壁气瓶内部淬火时的流动换热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气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改善流动换热效果、提高产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914 mm厚壁气瓶和瓶内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等效流 固耦合模型;采用多喷嘴系统对气瓶内外进行喷水淬火,研究了气瓶总长、喷水流速及淬火时间对瓶内压强及内壁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歇淬火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气瓶长度对瓶内压强和瓶壁温度的影响显著,喷水流速次之,当喷水流速大于8 m/s后,水量对瓶壁的冷却效果大大降低;气瓶内壁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随气瓶总长的增加和淬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基本不受喷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液压夹具在机械加工中运用推广,该公司引用液压夹具多年来取得一定成效,文章针对转向油缸的铸造缸盖铣、钻序前后加工工装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突出应用全自动液压夹具后可提升装夹效率、加工质量以及降低劳动强度等,可以在不添置设备的情况下,满足产能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计算某型号发动机缸盖及工装的应力与局部位移,基于HyperMesh软件建立缸盖及工装的仿真模型,使用ABAQUS软件进行静力学计算,对处于夹紧状态下的发动机缸盖进行4个典型工位的加工工况分析计算,得出工件加工位置最大位移与工装所受最大应力。通过强度和位移校核,最终结果满足缸盖的加工需求,为工艺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冷流道模具需要人工去除浇注系统凝料和冷切浇口技术效果不佳的现状,以某智能手机保护套为例,设计了具有热切浇口功能的手机保护套模具。首先根据产品搭接侧浇口的结构特点,设计了能够将浇口切除干净,且运动准确的切刀装置,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立了合适的进刀时间和驱动油缸。然后设计了合理的顶出和冷却机构,保证产品和浇注系统凝料在分离冷却后分别被安全顶出。  相似文献   
7.
耐火衬里及支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是保证高温反应器壳体温度小于设计温度的关键因素。针对耐火衬里结构失效导致反应器壳体温度超过设计温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金属焊接的密封锥结构。该结构具有支撑金属衬里的作用以及将耐火材料与金属衬里之间的膨胀空间分割成多个密闭空间以阻止高温气体的流动,进而提高隔热可靠性。采用ANSYS软件中APDL语言建立了密封锥连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研究密封锥不同角度以及厚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出了密封锥的最佳结构参数,并满足ASME标准的应力强度评定要求。模拟结果可为此类高温反应器耐火衬里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意大利corefon涂料的特性,研究在不同铸件应用中的典型案例。结果表明,corefon涂料可以提升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内腔清洁度、解决工程液压阀体内腔油道粘砂烧结问题、提高增压器零部件涡轮涡壳气道光洁度。铁型覆膜砂外型喷涂corefon涂料后,浇铸的铸件表面光滑,无粘砂、无烧结,不需要人工打磨和特别抛丸处理。充分体现了corefon涂料在性能上的优越性,可以解决铸造厂铸件内腔粘砂、烧结、表面粗糙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缠绕气瓶替代钢制无缝气瓶是长管拖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缠绕气瓶缠绕层因冲击造成的内部损伤,目前仍缺少成熟有效的检测手段。采用数字射线检测方法,针对玻璃纤维缠绕层冲击损伤造成的分层和危害较大的纤维断裂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数字射线检测能够有效检测最小深度为0.5 mm模拟纤维环向断裂刻槽和0.25 mm的模拟纤维轴向断裂刻槽;此外,还通过试验验证增加补偿块的方式,能极大地改善缠绕层分层部位的一次切向透照成像质量,进而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水陆两栖飞机结构对CCAR-25-R4部25.305,25.307条款要求的符合性,要求当全机加载到限制载荷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获取活动翼面的最大正负偏角。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卡滞响应的翼面偏转自动切换技术,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稳定俯仰2.5 g工况限制载荷静力试验中,顺利完成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同时为后续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