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建筑科学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湖泊景观水体形态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水体形态是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湖泊景观水体形态的研究多囿于定性描述,本文引入了定量方法对城市湖泊景观的水体形态展开研究,采用基本几何、分形几何与欧式几何形态指标对水体形态进行描述,以28个公众认可度高的城市湖泊为案例,通过定量评价得到水体形态指标数值或区间,并基于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各个指标之间的影响及关联,解析归纳了湖泊景观水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因地制宜的山体公园水文分级调控能够有效地从源 头到末端控制和利用雨水径流。选取南京市官窑山公园为研究 对象,通过构建水文分级调控策略(S1~S4)和水文模型,评 估了不同重现期场降水和典型年降水情景下的分级调控水文效 益。研究发现,场降水情景下,水文性能随着分级调控策略层 级的提升而提升,其中分级截流和调蓄策略(S4)的提升最为显 著;分级调蓄策略(S3)表现略优于分级截流策略(S2);末端 调控策略(S1)表现最差。从分级调控设施对水文性能的影响角 度分析,增加分级调蓄容积为最优选择;而在调蓄容积一定的 情况下,分级设置截流设施对水文性能的提升(S2-S1)优于分 级调蓄设施(S3-S2)。2015—2020年典型年降水情景下的总 体表现与场降水情景一致,控制率和控制效益均随着策略层级 的增加而提升;但在极端暴雨和连续降水事件频发的年份,控 制率和控制效益明显下降。这要求水文效益的评估应综合考虑 不同重现期场降水和长周期典型年降水的影响,尤其应关注连 续降水事件的影响。基于山体公园4种水文分级调控策略的水 文效益评估结果,以期为类似的城市山体海绵公园、山体雨洪 调控,以及水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高密度城市中的绿色与蓝色空间具有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城市蓝绿空间的格局是影响其降温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选取17个空间格局指标,分别从面积—边缘、形状、核心、聚散度4类表征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三者与地表温度的关联性,探讨绿色与蓝色空间对降温的协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其降温效益的影响不具有季节性差异;(2)蓝绿空间格局整体性指标相较于单一绿色空间与蓝色空间格局指标,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3)增加斑块面积、提升形状复杂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促进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益。从整体性与协同性的角度探索了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降温效应的影响,阐明了城市蓝绿空间统筹调控的必要性,有助于实现高密度城市规划实践中蓝绿空间格局的系统性优化与精细化调控,推动城市蓝绿空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信息的识别、集成与融合,提升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与管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据的多源异构与空间融合是其特征,也是构建难点。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融合”4个主要环节,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开展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践。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数据和形态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的问题。该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可支撑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园林学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在传承发展景园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在科学与艺术双模驱动下,风景园林学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不断地丰富,知识体系的更新、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以系统科学、生态学为代表的科学影响着当代风景园林价值观、发展理念;而可持续技术、数字技术等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景园规划设计、建造及养管路径与方法。立足当代科学技术背景,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学发展方向,倡导以"科学为理念、技术为支撑、文化为灵魂"景园观,对于实现我国由风景园林实践大国向强国的转化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脱胎于农林、建筑、艺术三个大学科,不同平台赋予其不同特色。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这一专业设计入门课程,目前大建筑学科平台下,尚未形成该学科基础教学的独特方法。文章提出在风景园林学设计教学中,首先应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调研、设计、成果三个不同教学环节内,循序渐进地融入各种专业知识及技能,构建知识结构进阶模型。基于此进阶模型,优化课程设置,提出以空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全周期、多阶段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明确目标的系列练习式训练方法,构建出基于进阶模型的风景园林学设计基础教学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8.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庆贺  袁旸洋  刘润  程雪 《风景园林》2020,27(12):98-103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山地公园越来越多地被赋予生态海绵的功能。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不仅有助于解决其自身的雨洪问题,而且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城市洪涝风险,充分发挥海绵效应。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引导,基于山地公园的水文特征研究与水文过程分析,提出分区、分级设计策略以及从源头到末端的水环境优化方法,并以南京市官窑山、李家山公园为例探讨该方法的应用实践。设计后的水文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削峰延时的同时促进了雨水入渗和利用。通过本研究以期对城市建成区类似尺度的山地公园水环境优化设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拟自然"水景设计从解读自然水景生成规律出发,充分结合地形条件,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模拟自然形态与生态过程,生成拟自然的水景观系统。本文运用Grasshopper软件,紧扣水景构成关键要素,构建"形态—坝高—水量"动态关联,并根据参数化设计逻辑进行算法编写,建立参数化设计模型,实现水量、水体形态、工程量的多要素统筹设计与动态调控,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