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公共政策限制或扩展了人的行为, 以此牵引空间需求并塑造城乡形态。而城乡 规划的本质即是人类社会对空间需求的集体 意志,是权衡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无 边界因素之后的集体选择。城乡规划在新时 期融入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边界不 明确、作用机制不明朗、效果不直接、责任难 认定等原因,在积极贡献的同时,承受了较多 质疑甚至不实之责。为了更加清晰地认知空 间规划及其政策,可以借鉴西方城市发展和 规划理论探索经验,重新认知和区分规划领 域学理、法理、机理的内涵与差别,同时,探 讨提升空间规划政策绩效的路径,大体包括 推动经验判断转向情景演算、识别实施传导 机制、划定可试错的领域并完善纠错机制以 及促进规划政策全过程的知识积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自主发展的地方政府出于拓展城市空间、应对激烈同位竞争的需要,争相将搬迁市政府机构作为经营城市的政策工具.由于地理和发展条件各异,搬迁模式不尽相同,而其搬迁绩效受到时机、距离和功能等因素约束,为保证以行政中心推动的新区开发顺利进行,政府需要可持续的长久干预,防止因预期落空而导致恶性自循环,脱离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彭坤焘  赵民 《城市规划》2012,(9):9-17,22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规划实践中,法定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非法定规划也不断涌现,规划编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这种状态与政府发展观、制度和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民生需求等密切相关。规划在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具性"需求日趋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规划行业的蓬勃发展。但规划的"工具理性"并不必然导致规划"价值理性"的实现。因而,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城乡规划,既要体现规划的"工具理性",更要追寻"价值理性";由此就必须鼓励和容忍"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孙娟  彭坤焘 《城市规划》2016,(12):33-41
当前,引领性高新区出现了"无边界"扩展现象:不断突破原行政边界,甚至高度离散扩展;不断突破创新载体的组织边界,走向社会化创新和产业多元化;突破要素内部积累的资源边界,超越地域竞争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突破高新区"产学研"的功能边界,城市功能得到强调。"无边界"现象反映了创新模式的本质转变、社会化资本循环的内在张力、充分内部化创新创业收益等合理性,但也存在偏离创新本旨的问题。在新时期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长新引擎的政策导向下,高新区需从自主创新能力角度,反思"无边界"扩展的得失,探讨全面转型之路。具体策略上,应加强聚焦于"边界内"资源整合的公共作为,架设"无边界"市场力量的作用平台,建立严格管控的空间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5.
彭坤焘  赵民 《规划师》2009,25(2):5-9
<物权法>的出台和施行完善了财产权台勺正式规则,但由于阶段性和概约性特征,在许多方面尚存难题.一系列难题造成了物权冲突,主要表现在公共利益界定与公权制约、共同所有与多数规则下的妨害、集体所有与历史路径锁定等三个方面.这些冲突可能损害法律的公平合理性,因而需要在进一步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法规细则中对这些难题加以妥善处理.同时,城市规划机制应与物权立法进程相衔接,发挥在物权冲突中的协调和治理功能,从而推进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空间本身的复杂性,"城市空间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真正理解,这限制了我们理解城市的深度及对城市问题的判断。因而,认识和把握城市空间绩效,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的完整性、边际替代、空间距离和空间分割与垄断等内在机理,对于理解和改善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作为,尤其是处理当下住房等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用地及其功能用途的基本常识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机理及与经济社会运行的关联性。在梳理内在机理基础上,进而以空间思维和推论方式进一步分析包括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作为。  相似文献   
7.
对大都市区的演进机理,一直以来都缺少整体的分析框架,可谓在理解和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空缺.鉴于以往经济与空间研究的脱节,为增进对大都市区的理解,需要整合“经济机理”与“空间逻辑”,建构起大都市区空间演进的“空间-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并加以应用验证.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演绎,认为大都市区发展中存在着产业多元化与规模报酬递减、拥挤效应与空间多中心趋向、空间交易成本和分工深化限度等方面的均衡,其内在机理体现为规模报酬递增与空间交易成本的权衡,据此可以构建出“空间-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而纳入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时间因素,大都市区发展呈现为低水平静态均衡、非均衡创生性衍生、开放的非均衡发展、动态超越和区域扩展等四个阶段,历经动态演化而逐步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8.
当前,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技术进 步持续塑造着城乡空间形态,新工业革命的 讨论也在不断深入。技术革命将重塑产业 与空间的“游戏规则”,不仅会诱导主导产业 转换、重构生产组织方式,也将改变单一地 点的命运,这指引着城市产业空间转型升级 的方向。因而,需要剖析其规律,针对地方 实际,提出创新驱动的产业空间转型升级策 略。重庆市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由于路径依赖、用地局促、同位竞争等原 因,依然存在制造业中重工业比重大、产业空 间分散、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不符合 新工业革命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新语境下重 新思考和理性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空间 优化,以及创新生态的引导和形成。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原动力.杨浦区是上海市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杨浦区创新性企业和高校人力资源的调查,了解目前杨浦区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杨浦高智力人群活动空间环境建设的不足,探讨人力资源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指出中央住房调控政策以稳定房价为目标,着重金融税收等非空间政策工具;而对房地产市场的块状经济和空间粘(黏)性等特征的关注较少,在改善住房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需要不断进行政策"补漏"。认为需要从空间视角重新审视房地产业发展;对引入宏观调控的空间变量,更好地建立住房调控的长效机制,进而改善供求和逆转市场预期,提升政策绩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