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建筑科学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鑫  王向荣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6):18-22
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大栅栏片区社区营造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分析现存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与组织模式,阐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之后结合实地调研成果重点分析居民自发更新下胡同种植空间、搭建材料与植物选择的特征。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组织形式、绿化模式和思路创新3个方面探讨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总结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丁伟  陆诗雨  章彰 《包装工程》2024,45(4):317-325
目的 以上海新华街道为研究对象,对微更新理念下大型城市的社区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重构,以期提升其利用率。方法 利用Citespace对社区微更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PSPL法为指导理论进行具体实践调研,发现现存痛点,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关需求后,使用TOPSIS法将设计需求定量分析得出亟待解决的需求,为设计重构提供依据,以实现老旧公共设施再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结果 基于Citespace得出目前我国社区微更新领域的研究趋向于公共设施,而上海新华街道的公共设施以公共电话亭为代表,具有使用率低的痛点,通过TOPSIS分析得出居民对其改造的6点需求,从外观和功能上对公共电话亭进行再设计。结论 结合社区微更新理念和居民的需求对新华街道老旧公共电话亭进行再设计,有助于保留街道特色、提高老旧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具有一定的价值,对公共设施设计重构和微更新理念的结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代阳  张源源 《包装工程》2021,42(10):274-278
目的 以上海市的风貌保护区微更新为例,探究城市风貌保护区微更新过程中街道家具设计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城市风貌保护区微更新中街道家具设计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后结合上海市风貌保护区中街道家具的典型案例,从人文历史展示、改善民生问题和适应多群体需求等方面对街道家具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路径,探讨在当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城市风貌保护区微更新过程中街道家具设计的要点.结论 在"留、改、拆"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提出了基于微更新的风貌保护区街道家具的多元化设计路径,以促进城市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展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打造有魅力、有活力、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多重需求因素的匹配组合关系及对社区微更新项目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公众持续参与意愿路径,从组态理论出发,构建了多重因素组合对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协同作用模型。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探究多重需求因素的匹配组合关系及对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验证最终得出3 条激发高水平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组合路径,从而弥补了传统定量研究方法无法有效分析多重因素的联动、替代等作用关系的缺陷,为政府有效提升公众持续参与意愿、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各高校老校区夜间缺乏活力、夜景观地域性不突出的当前,以校园意象为依托对校园夜景观进行“微更新”,对于校园活力的激发、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针对其夜景观缺失整体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现状问题,构建夜景环境的统筹、行为活动的介入、意象元素的重塑3个层次的校园夜景观“微更新”设计框架,通过光艺术装置、投影艺术等微介入的改造方式,实现激活校园夜间活力、重塑夜间校园意象的目的,探索老校区改造更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其活态遗产的特殊性面临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近期与长远的多重矛盾,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针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问题,引入微更新理念,探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微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应关注三个视角,即脉络修复、触媒带动和内生动力激活.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系统化的微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