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11篇
  免费   1328篇
  国内免费   618篇
电工技术   3376篇
综合类   1251篇
化学工业   2620篇
金属工艺   1669篇
机械仪表   816篇
建筑科学   432篇
矿业工程   525篇
能源动力   1686篇
轻工业   435篇
水利工程   57篇
石油天然气   897篇
武器工业   69篇
无线电   5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655篇
冶金工业   8387篇
原子能技术   46篇
自动化技术   13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522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659篇
  2014年   1452篇
  2013年   1106篇
  2012年   1628篇
  2011年   1738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310篇
  2008年   977篇
  2007年   1403篇
  2006年   1360篇
  2005年   1322篇
  2004年   1008篇
  2003年   999篇
  2002年   873篇
  2001年   779篇
  2000年   687篇
  1999年   673篇
  1998年   409篇
  1997年   432篇
  1996年   364篇
  1995年   362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2,48(8):10506-10515
The search f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capable of reducing human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nowadays. This study's primary purpose was to analyz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ceramic composites production utilizing Fundão Dam's Iron Ore Tailings (IOT), Blast Furnace Slag (BFS) from charcoal, and Foundry Sand (FS) as partial substitutes for the traditional raw materials – sand and clay – for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materials. The composites were molded in rectangular specimens and fired at temperatures of 900, 950, 1000, 1050, and 1200 °C. The developed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Thermogravimetry (TGA),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The obtained materials had flexural strength modulus of up to 12.19 MPa, water absorption ranging from 2 to 22%, linear shrinkage ranging from 0.02 to 6.50%, and apparent density ranging from 2.03 to 1.63 g/cm3.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formation process revealed the formation of amorphous structures in the composit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waste materials may be jointly used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contributing to the red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besides enabling their correct disposal,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improving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
华润水泥(罗定)有限公司根据物料储存需求,共有三个长堆棚分为9个室内料场堆放原材料及混合材,厂内有4台铲车无规则轮流在这8个料场内作业,同时外来运料货车、公司化验及验收人员也会不间断地进入不同堆棚。由于料场内空间狭窄,驾驶员视线不好,如果堆棚料场内铲车在作业时,有其他人员或车辆进入铲车工作区域共同作业,在没有检测装置对进入的人、车进行识别,提醒铲车驾驶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碾压进入人员或车辆碰撞的安全事故。公司根据现场实际,自2020年起决定实施从堆场出入口智能红外感应技术、装载机车载识别系统、智能声光语音提醒、实时监控显示、照明、堆场硬件设施等五方面实施物料堆场车辆智能化安全预警系统项目。  相似文献   
3.
为表征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矿化过程的差异,通过Sutherland理论下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浮选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捕收剂消耗量下低阶煤-油泡浮选产率均高于低阶煤-气泡浮选产率。诱导时间测试表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35 ms)要明显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93 ms)。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强于传统浮选气泡表面的疏水性。然而,进一步利用Sutherland理论中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和浮选速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的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分别为9.67和8.46 ms,其与诱导时间测试仪分别测量的诱导时间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浮选过程中气/油泡的上升速度分别为23.26和22.68 cm/s,其远高于2015EZ型诱导时间仪测试过程中气/油泡碰撞速度(2.0 cm/s)。因此,诱导时间理论计算表明气泡-颗粒间的碰撞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影响很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油泡浮选效果优于传统浮选的内在原因在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小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内某炼油厂延迟焦化加热炉三点注汽问题,采用热负荷自动调节的算法进行了研究。运用该模型方法,分析了三点注汽量对加热炉热负荷和炉管结焦系数的影响,发现三点注汽量的改变均会对热负荷和炉管结焦系数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注汽量将会提高热负荷,同时降低结焦系数;第1点注汽量和第2点注汽量对热负荷和结焦系数的影响较强,第3点注汽量对热负荷和结焦系数的影响较弱。在实际操作中,加热炉中的结焦程度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合适的结焦系数能够保证正常开工周期里炉管不结焦,也能保证瓦斯、注汽量等参数的合理分配。通过对热负荷、注汽量的智能分配,可得到不同原料油加工负荷条件下更加合理的装置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浮法玻璃熔窑火焰空间建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保证热值相同的前提下,对比研究了重油燃烧及将石油焦部分替代重油燃烧时的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石油焦部分代替重油燃烧后,两种燃料可很好地混合燃烧,窑炉内温度制度基本不受影响;石油焦着火时间比重油长,两种燃料混合燃烧时平均着火点滞后于仅使用重油时,且燃烧路径更长,燃烧时产生了大量CO,整个火焰空间及烟气出口处NOx的平均排放量与仅使用重油相比降低了30.02%,NOx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宏观和微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硬度测试等方法,对某带钢连续热浸镀机组卧式连续退火炉水冷炉辊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冷炉辊辊套成分中不含铌元素,镍元素含量偏低,导致组织中形成网状富铬碳化物析出相;辊套内腔结垢、水冷不畅使水冷炉辊产生局部过热,导致工作侧辊套基体中粒状合金碳化物的析出和网状富铬碳化物的长大,使工作侧辊套的脆性增加;随着结垢的沉积,水冷炉辊出现轴承转动不畅,甚至堵转现象;在热应力、扭力作用下,裂纹在网状富铬碳化物析出相中形成并沿网状碳化物逐渐向基体内扩展,最终导致水冷炉辊的开裂。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治理力度的提升,平板玻璃窑炉烟气氮氧化物治理已经全面落实。而由于平板显示基板玻璃窑炉烟气性质的独特性,其脱硝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取决于不同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限值差异。详细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和逆向流选择性催化还原法(CSCR)三种脱硝技术并对比了三者之间在脱硝效率、反应温度、初始投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差异。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探明二元碱度对包钢高炉渣物理性能的影响机理,基于包钢7号高炉渣化学组成,添加纯试剂CaO、SiO2调整炉渣的二元碱度。通过实验研究二元碱度对包钢7号高炉渣熔化温度、黏度和熔化性温度的影响规律;同时采用Factsage70热力学软件,计算了不同碱度下炉渣的液相线温度和热焓值。结果表明:随着碱度升高,炉渣熔化温度不断升高,黏度和熔化性温度先降低后升高,碱度在1.1~1.3之间,碱度每提高0.1,炉渣半球温度提高4.67℃,软熔区间为3.33~4.60℃;碱度在1.1~1.4之间,1450℃以上炉渣黏度均低于0.5Pa·s,流动性良好;Factsage7.0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炉渣的液相线温度不断升高,热焓值不断降低。综合考虑碱度对包钢炉渣熔化温度、熔化性温度、热焓和黏度的影响规律,建议包钢高炉渣的碱度应控制在1.1~1.3之间。  相似文献   
9.
10.
彭程  范建峰 《中国冶金》2019,29(3):53-56
为了综合利用氧化铝冶炼产生的赤泥,探索在转底炉中直接还原赤泥、磨矿磁选获得高品位直接还原铁。通过实验室试验摸索了转底炉还原工艺参数,并在转底炉工业试验线进行了工业试验。实验室结果表明,赤泥还原后的直接还原铁(DRI)金属化率可达88.6%,磁选后的铁品位可达82.1%,磁选后的铁回收率可达88.9%。工业试验中,转底炉还原后,产品金属化率平均为69.2%,将还原后的DRI磁选获得高品位的DRI产品,磁选后DRI的铁品位为72.8%,磁选后铁回收率达到了85.2%,初步打通了在转底炉中还原赤泥、磁选的工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