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38篇
建筑科学   36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28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4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于 2014—2015 年对丹江 口水库进行为期 1 年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共 8 门 76 属 101 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及硅藻门占总种数 90.10%,绿藻门种类数最多(45 种),其次是蓝藻门(26 种)和硅藻门(20 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有所 不同:夏秋季节生物量明显高于冬春季节;优势种在冬季以颗粒直链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铜绿微囊藻和小 环藻为主,春季以球衣藻、薄甲藻属及小环藻为主,夏季以简单颤藻、单胞衣藻原变种和球衣藻为主,秋季以类颤 藻鱼腥藻、简单颤藻、球衣藻和小环藻为主。应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Pielou 均匀度指数 J′、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Dm评价水质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夏秋季水体营养化程度更高。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 总氮、总磷等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夏秋季受温度影响蓝藻、绿藻数量逐渐增多,一定程度 上增加了受水区生态变化风险。本研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变化及生物迁移风险提供 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生活饮用水和瓶装饮用水的细菌内毒素活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4月—5月对北京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和市售瓶装饮用水进行样品采集,采用动态浊度法鲎试验定量检测内毒素活性。北京市3个水源水的内毒素范围为21.3~68.2 EU/mL。北京市A水厂进、出水内毒素分别为11.2、4.1 EU/mL,水厂的整个处理流程对内毒素的去除率达63%;此外,A水厂的出水中均未检出异养菌和菌落总数(平板计数),说明水厂处理流程对水中微生物的控制效果有效。北京市城区12个管网末梢水的内毒素范围为0.1~9.1 EU/mL。市售的9种瓶装饮用水内毒素范围为(<0.004)~16.0 EU/mL。与国外相关报道相比,北京市水源水、水厂进出水和管网末梢水中内毒素范围明显偏低,瓶装饮用水中内毒素污染水平和国外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pH值对餐厨垃圾厌氧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歇试验研究了中温条件下pH值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考察了pH值为5、6、7及不控制pH值下的有机酸浓度、SCOD溶出量、对VS的去除率及产气情况。结果表明,当控制pH值为6时,餐厨垃圾的水解酸化效果最好,发酵液中的VFA浓度最高,达到37.60g/L。对VS的去除率在pH值为6和7时最高,分别为64.8%和64.5%。氨氮浓度在pH值为6和7时均达到2 140 mg/L,而在更低pH值时则维持在600~700 mg/L之间。pH值为6时SCOD浓度达到85 g/L,其中VFA占SCOD的72.8%;气体产量为118.9 mL/gVS,主要成分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其中氢气占40.1%,二氧化碳占50.0%。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2种不同填料的改良A2/O-MBBR中试装置处理深圳市布吉河道污水,考察了该工艺的启动和雨季运行特征。经过一个月的启动运行,2组系统K3和XD填料上附着的生物量分别为14.76和6.18 mg,工艺挂膜成功。雨季的进水SS为14~3 492 mg/L,平均为232mg/L,大量的泥沙进入中试装置导致污泥的MLVSS/MLSS值从0.40降至0.19,SVI从63 mL/g降至23 mL/g。通过减小污泥排放量提高MLSS至4 000~5 000 mg/L,当进水COD为42.1~215.0mg/L时,2组系统出水COD分别为2.7~80.9 mg/L和4.7~87.6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和79.1%;当进水氨氮和总氮分别为1.58~20.88 mg/L和5.4~26.2 mg/L时,对氨氮的去除率在98.0%以上,对总氮的去除率均为23.7%。通过投加60 mg/L的甲醇作为外加碳源,可使出水总氮稳定在15 mg/L以下,达到一级A标准。当进水总磷为0.80~6.12 mg/L时,2组系统的出水值分别为0.24~0.92 mg/L和0.26~0.92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6%和67.2%。  相似文献   
5.
北京小汤山地下水除氟示范工程设计规模为1 000 m3/d,采用改性活性氧化铝作为除氟吸附剂,并采用三级串联式吸附工艺。运行结果表明,进水氟浓度约3 mg/L,出水水质达到国标要求,除氟运行费用为0.595元/m3。  相似文献   
6.
刘立  蒋鹏  王伟  张同桓  穆立文  陆小华  朱家华 《化工学报》2022,73(11):5230-5239
生物质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通过化学链气化制备氢气,碳化活化制备活性炭,两条工艺路线耦合可以联产绿色能源氢气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活性炭,但是原材料选择和工艺参数优化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障碍。在生物质联产氢气和活性炭工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高性能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并探究生物质组分、工艺参数和过程产物对联产工艺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生物质组分中的灰分、碳元素、氢元素的含量以及气体重整温度和水蒸气用量是准确预测氢气浓度和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重整温度、合成气中氢气浓度、水蒸气用量三个影响因素对氢气浓度的影响高达61%,活化剂用量、水蒸气用量两个因素对氢气产量的影响高达63%。此外,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对生物质制氢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实现氢气浓度达到96.8%(体积)。  相似文献   
7.
厌氧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AnOMBR)是一种将正渗透膜过程与厌氧生物处理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盐积累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本研究考察AnOMBR在高盐度的冲击下污泥混合液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7 d后,盐积累现象严重,电导率上升到接32 mS/cm,导致初始水通量从14 L/(m2·h)降至3 L/(m2·h)。反应器对TOC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氨氮去除效率低于TOC和TP。当反应器内盐浓度胁迫性增长时,混合液中SMP和EPS浓度均有增加,同时EEM荧光谱图中SMP和EPS主要响应峰均为色氨酸和色氨酸/酚物质,EPS响应峰受盐度影响明显强于SMP。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平板陶瓷膜在次临界通量条件下多周期过滤收获小球藻细胞的效能以及跨膜压差、阻力构成、不可逆污染组分等膜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次临界通量条件下,采用孔径100 nm的陶瓷膜多周期过滤能够有效收获普通小球藻。84%98%的进水藻细胞以滤饼层方式被截留,通过物理清洗膜表面能够获得高浓度藻液,浓缩因子高于34。3个过滤周期内膜污染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升高的两阶段变化趋势。随过滤周期增加,膜污染急剧升高阶段显著加速,其主要原因是小球藻细胞及其EOM形成的协同污染效应以及水力不可逆污染的逐渐累积。水力不可逆污染组分的有机物分子量特征是10098%的进水藻细胞以滤饼层方式被截留,通过物理清洗膜表面能够获得高浓度藻液,浓缩因子高于34。3个过滤周期内膜污染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升高的两阶段变化趋势。随过滤周期增加,膜污染急剧升高阶段显著加速,其主要原因是小球藻细胞及其EOM形成的协同污染效应以及水力不可逆污染的逐渐累积。水力不可逆污染组分的有机物分子量特征是1001 000 Da的低分子酸以及11 000 Da的低分子酸以及110 kDa的蛋白类有机物,其中多种芳香族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是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建立了环境水体中6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Imidazolinone herbicide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固相萃取柱、淋洗液、流动相等的优化,在最优条件下,目标物在水中回收率均为81.5%~126.1%,相对标准偏差(RSDs)在7.8%~10.6%,线性范围均在1~2 000μg/L,各目标物标准品在UPLC-MS/MS系统中有效的线性相关(R2)为0.999以上。该方法具有检测限低、回收率高等优点,经实际样品测试,可用于环境水体中6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0.
人工温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已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讨论了人工湿地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对污水中各种形态含氮、含磷化合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具体途径、相关反应和反应类型,总结了国内外对各个过程影响因素、控制条件、反应速度、去除能力及相互之间协调拈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而以此为基础推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