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3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514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249篇
化学工业   760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39篇
建筑科学   49篇
矿业工程   69篇
能源动力   130篇
轻工业   69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3948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篇
冶金工业   15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
3.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5.
The NW‐SE trending Cantarell structure in the Gulf of Campeche hosts the largest oilfield in Mexico. The oil occurs predominantly in latest Cretaceous – earliest Tertiary breccias with subsidiary reserves in Upper Jurassic (Oxfordian and Kimmeridgian) and Lower Cretaceous oolitic and partially dolomitized limestones, dolomites and shaly limestones. Cantarell has been interpreted both as a fold‐and‐thrust zone and as a dextral transpression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structure contours at 100m intervals, on the tops of the Tertiary breccia and the Kimmeridgian (Upper Jurassic) dolomite, indicates that the structure is an upright cylindrical fold with gently plunging conical terminations; there is also a conical por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tructure. The axes of the central, NW and SE cones are subvertical. This geometry indicates that the two fold terminations and the central cone are aprons rather than points, with the NW and central cone axes intersecting the cylindrical fold axis at the point where the geometry switches from conical to cylindrical. The apical angle (i.e. the angle between the fold and cone axes) varies as follows: (i) in the NW cone, it is ~70° in the breccia and ~76° in the Kimmeridgian dolomite; (ii) in the central cone, it is ~77° in the breccia and ~73° in the Kimmeridgian dolomite; and (iii) in the SE cone, it is ~64° in the breccia and ~57° in the Kimmeridgian dolomite. This indicates that whereas the fold opens with depth in the NW cone, it tightens with depth in the central and SE cones. Assuming a parallel fold geometry, these apical angles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volume in the NW cone (i.e. large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compared to the central and SE cone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curvature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owards the point of the cone. In the case of the Cantarell structure, the apices of the cones are located at the conical‐cylindrical fold junctions, where the highest curvature may have resulted in a higher degree of fracturing. The coincidence of maximum curvatur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onical and cylindrical fold axes in the fold culminations with porous and permeable reservoir rocks may have made these locations favou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6.
双城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凹陷断裂极为发育,均为正断层,断裂以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为主,在剖面上断裂的形成明显具有分期性。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F1对压力起到了分割面的作用,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通过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双西陡坡带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结合对该区的沉积、构造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双西斜坡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深层及非生物成烃的催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讨论了非生物成因烃的可能生成机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在地质条件下碳、氢经历费-托合成和由过渡金属催化产生烃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塔河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塔河油田稠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不同程度抬升;原油非烃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偏轻,族组成碳同位素发生倒转;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这些特征表明该区油藏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受到高成熟原油充注。塔河油田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成熟度较高,为成熟—过成熟阶段产物,亦显示了两期充注的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典型的原油伴生气,充注时间与后期原油的充注时间相同;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充注方向为自东向西。因此,塔河油田至少存在着3次油气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9.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0.
结合芳烃联合装置的发展形势,通过对国内某4套典型芳烃联合装置运行能耗的构成进行分析,确定该类装置的主要能耗在于燃料、电和蒸汽的消耗。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芳烃联合装置节能降耗方法,利用实际经验和调研结果,从采用新型吸附剂、采用单台吸附塔新工艺、采用轻质解吸剂替代对二乙苯(PDEB)、优化吸附塔运行参数、加热炉节能优化和选用高效节能设备等角度探讨芳烃联合装置的节能降耗方法。芳烃联合装置节能降耗应该由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充分优化工艺路线、方案和设备设计,尽可能降低装置的能耗。同样,装置运行过程中,生产部门应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日常操作,从而进一步降低装置的操作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