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把握快速城镇化、社会经济增长、防洪工程标准提高背景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演变趋势,基于洪水风险理论及城市洪涝灾害的连锁性与损失突变性特征,探讨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驱动机制,构建了具有物理意义的三参数洪涝灾害损失-重现期(D-R)风险函数,明确了曲线形态中临界洪灾损失值Dc、临界重现期Rc、区域脆弱性综合指数k等控制参数的物理意义。该函数可作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的一种便捷手段,找到洪涝灾害风险演化的转折点,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应用于对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Green-Ampt和稳渗两种入渗模型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应用基于水文及水动力方法的城市雨洪过程数值模型模拟城市暴雨致涝过程。以Green-Ampt入渗模型计算产流,模拟研究区内涝积水过程,发现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吻合度高,内涝积水点均实现精确的模拟。计算了1a、2a、5a、10a、20a、50a6种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在两种不同入渗模型下的内涝积水总量与总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内涝积水达到峰值时,不同降雨重现期下Green-Ampt入渗下相较于稳渗内涝积水总量分别减少28.41%、26.49%、26.39%、21.04%、17.28%、15.02%,Ⅲ级及以上内涝积水总面积分别减少31.5%、28.6%、28.3%、20.7%、16.3%、12.7%。本研究应用不同入渗模型揭示了内涝积水程度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变化规律,对更合理地开展数值模型模拟以及城市雨洪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三参数洪涝灾害损失函数构建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以高度城镇化的太湖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以现状与未来情景下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评估结果作为洪涝损失-重现期曲线构建样本,选取3组函数构建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函数。对3组函数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选择最优S型函数作为预测模型,并且根据函数转折点对洪灾风险进行了分级。研究表明,基于Gompertz函数的损失-重现期函数曲线对洪涝灾害损失的变化规律有较好的适应性,对未来洪水风险演变的预测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究城市化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促进城市化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以青岛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研究区域2000—2017年城市化综合指数、水环境综合指数、城市化与水环境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个系统不同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青岛市城市化系统与水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两个系统在此期间经历了从低水平耦合失调到高水平耦合良好协调发展的阶段,同时两个系统各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系数都大于0.5,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固原市内涝严重区域资料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不同降雨重现期内涝点积水资料,结合暴雨强度公式与下垫面资料,在区域降雨径流总量与内涝点峰值积水量之间建立关系;分析海绵设施建造后不同设计降雨量下,内涝点峰值积水量的削减量,结合在内涝峰值积水总量与居民室内财产损失之间建立的关系,分析源头径流截蓄量对减少居民室内财产损失的影响;结合固原市2004至2014年降雨资料,计算出海绵城市改建后,单位LID设施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居民室内财产损失的年效益.结果表明,固原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桶和雨水池缓解内 涝的效益分别为20.75元/(m2·年)、13.84元/(m2·年)、51.88?69.18元/(个?年)和69.18元/(m3 ?年).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资本方视角,构建基于总体、过程、商务和管理四维度的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投资后评价体系,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宁夏固原为例进行投资后评价案例分析,识别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藻产油因其清洁无毒的特点被广泛关注,然而培养成本高、产油效率低成为其大量生产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探究了典型无机磷、常见有机磷、核苷磷酸、环形核苷磷酸四类磷源对单藻培养及菌藻共培养体系中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产油情况的影响,用紫外分析和尼罗红染色法检测不同培养体系中藻细胞生长数目、中性脂产量及磷与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个体系对磷的利用情况无显著差异;纯藻培养条件下藻细胞数目(4.94×108个/10μL)高于菌藻共培养体系的(3.38×108个/10μL),而菌藻共培养体系的产油情况较好。以磷酸盐、三偏磷酸盐、磷酸三乙酯、O-磷酸-L-酪氨酸为磷源的菌藻共培养体系生长与产油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