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1.
高浓度悬浮液声学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低浓度悬浮液的声学特性,过去已有很多文献进行过讨论,本文着重于高浓度悬浮液的讨论。文中根据波长远大于粒径(ka<<1)条件下悬浮液小体元内固、液二部分应力相等的假设,以及粘滞流体与团体颗粒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附加质量和粘滞阻力的概念,探讨了悬浮液在粘滞性作用下的声学特性。 本文的结果显示了超声技术应用于悬浮液参数测量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早在1880年Bell就发现了光激发声的光声效应,但直至1963年White和Asker’yan才分别提出利用光辐射在固体和液体中激发声波的理论。由于光激超声脉冲技术的非接触特点,以及能在各种形态的媒质中有效地激发高频声脉冲,光激超声脉冲技术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光激超声脉冲的理论都是假设试样表面受到一阶跃的应力或几对偶极子力的作用而得到样品的位移场。因此,很难看出位移场与光一热一声之间的转换关系。本文将简要地介绍由双曲型热传导方程求得煤质内在δ(t)δ(r)光脉冲作用下的温度场,并对热厚不透光试样,由Navier-Stok… 相似文献
3.
宽带调制的相关光声检测技术是兼有单频和脉冲光声检测特点的一种新的光声检测技术。在时域,它可以获得不同深度的信息,在频域,它可以得到很宽频率范围内的响应。 目前宽带调制技术主要有伪随机编码调制和线性调频两种。我们在实现了Lagrange序列伪随机编码调制的光声检测后,又进行线性调频技术的研究。理论和实验上均已证明线性调频信号的自相关函数比伪随机编码调制信号的自相关函数更逼近δ函数。本文将简要地介绍线性调频技术的原理及在薄膜热扩散率测定中的一些实验结果。线性调频技术在光声检测薄膜热扩散率中的应用@钱梦騄$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双氧水浓度计采用测量声速的原理。由于实际生产中常有阵发性气泡出现,双氧水的声时和浓度的关系不灵敏及待测液湿度和浓度的变化范围较大。 我们针对上述三大困难采取了下述措施。 1.针对阵发性气泡我们在机械装置上加了阻挡气泡的措施。根据有气泡时接收幅度会减小,大气泡上的反射会造成声时的突变。在硬件上我们加了测量幅度的电路,软件上加了判断接收幅度是否够和声时有无突变,将不正确的数据舍去,只采用正确的数据计算浓度,消除了阵发性气泡存在对测量的影响。 2.在精确测量声时中我们考虑了下述六方面的措施:a,尽可能增长声程,b… 相似文献
5.
生物媒质声学参量的非侵入测量是超声特别是医学超声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对超声定量诊断有临床应用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有关这类工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量平行界面样品声速、声衰减的一种非侵入测量方法——界面反射法。叙述其工作原理、实际装置,样品模型等。其特点是利用简单A型超声诊断仪并配以微机进行计算处理,可以测量单层、双层样品声学参量及几何尺寸,从而确定样品声学参量的空间分布。对于声衰减测量,考虑并计算分析了两项修正项——界面反射修正和声束扩散修正。声速与声衰减测量结果还与其他方法(侵入方法)测量结果相… 相似文献
6.
7.
七十年代以来,一门以光声效应为基础的光声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正在形成一门新的光声学学科,光声效应是物质吸收了调制光能而产生声信号的一种由光能转变成热能、由热能转变成声能的一种效应,它早在1880年就为美国著名科学家A.G.贝尔发现[1]。然而,随着近年来激光技术,弱信号检测技术以及换能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又使这一古老的发现焕发了青春。 七十年代初,由于大气污染检测需要一种灵敏的检测器,促使人们对气体光声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激光技术为光声检测提供了单色、大功率、可调谐及准直的光源,使光声检测技术对气体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9.
用静电换能器对小尺寸固体试样作了高精度超声测量,由于静电换能器非接触的特点,避免了耦合层及换能器本身对测量引入的误差。当超声波频率为20MHz时,通过衍射修正后,声速测量的精度优于10-5,声衰减系数测量的精度小于2%。由此得到的声学参量较正确地反映了试样的声学特性。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