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2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中-六间房地区位于北大港构造带的中段,为一夹持于港西断层下降盘和港东断层之间的台阶块构造,构造位置优越。该区不同层系沉积环境不同,沉积现象复杂,在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及古生界都有油气勘探发现,油藏类型多样。随着新一轮地震资料处理品质的提高,为开展老区新探,进行整体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次以沙一段、沙二段主力含油砂组为目的层开展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演化分析,结合地震相分析,开展相控下的储层研究,确定有利相带,构建油藏模式,确定主控因素,研究油气富集规律,明确油气藏的类型,使老区滚动勘探再现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BLNF油田天然能量充足的油田,开发初期采油速度较快,造成边水推进严重,油井含水率上升迅速,产量递减明显,以及油井出砂、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剩余油的挖潜面临考验,堵水增产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地质资料,结合油藏实际情况,对BLNF油田堵水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区块采用超精细数值模拟手段,量化油藏的堵水效果,为油藏增长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地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伽马曲线频率分析结果,对港西油田-区1断块新近系明二段(Nm2)油组河流相沉积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Nm2油组可以划分为2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于22个单层),根据基准面旋回叠加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合并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工区22个单层的沉积微相研究发现,Nm2...  相似文献   
4.
针对钝感剂在发射药贮存期间的扩散迁移影响发射药服役寿命的问题,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模拟)比较了小分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聚新戊二醇己二酸酯(NA)在发射药体系中的扩散系数,探究了温度和硝化甘油(NG)含量对DBP、NA在双基发射药中扩散的影响,并分析了扩散机理.结果表明:5℃时DBP和NA在NC基体中的扩散能力相当,扩散系数均在10-12 m2·s-1数量级,2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13×10-11 m2·s-1和5.13×10-12 m2·s-1,6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1.88×10-11 m2·s-1和7.57×10-12 m2·s-1,85℃时DBP与NA的扩散系数分别为3.42×10-11 m2·s-1、1.11×10-11 m2·s-1,在相同温度下,钝感剂扩散系数的大小顺序为DBP>NA,这说明NA具有较好的抗迁移特性,该特性在高温时更为凸显;从微观角度分析温度对扩散机理的影响为:高温使原子间氢键作用峰值减小,即DBP、NA与NC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并且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也变大,增大了分子运动的有效活动空间,更有利于DBP、NA扩散.DBP、NA的扩散能力随着增塑剂NG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NG使得DBP、NA与NC的相互作用减弱,因此DBP、NA运动更活跃,扩散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未来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应用三次采油技术是复杂断块油田提高最终采收率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针对港西二区开展了污水聚合物驱方案研究,通过对井网、层系、注入参数等指标进行系统优化,运用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确定了污水聚合物驱的实施方案,预计可提高采收率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水驱开发的老油田,从油藏水驱角度出发,以计算油藏水驱体积波及系数为目的,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体积波及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阐述。利用新型动态诊断水驱模型方法计算体积波及系数,当流度比M大于1且注入水突破到生产井后即可使用该方法。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港东一区一块明II油层组体积波及系数,将使用新模型的计算结果和传统的采收率与体积波及系数关系计算法、数值模拟计算法的结果相对比,说明新模型在计算体积波及系数时方便快捷且结果可信。通过计算可知开发中前期的加密及完善井网有利于体积波及系数的快速增长,新模型可以作为油田现场计算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针对订单多样化的情况,以真空机组为例,对订单生命流程与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活动的驱动关系进行研究。在制造业自动化的背景下,设计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主要功能,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PLM体系架构,在订单驱动的PLM信息模型基础上,利用统一建模语言对订单管理信息进行建模,以PLM信息模型为主要依据开发了真空机组PLM系统,并验证了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热管理中,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 in battery module,MTBM)和最大温差(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battery module,MTDBM)是衡量散热系统最重要的指标.液冷是一种高效的散热方式,但也有温差过大的缺陷.因此,通过仿真研究了入口冷却液流量(inlet coolant flow,ICF)、入口温度(inlet coolant temperature,ICT)、液冷管道的流道高度(liquid-cooled pipe flow channel height,LFCH)以及液冷管道与电池的接触角度(contact angle between liquid cooling pipe and battery,CALB)对MTBM和MTDBM的影响,利用变接触角度(variable contact angle between liquid cooling pipe and battery,VCALB)对电池模组液冷管道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MTBM由40.50℃降低至38.47℃,降低了5.01%;MTDBM由6.07℃降低到3.60℃,降幅达40.69%.增加ICF可以降低MTBM和MTDBM,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且会增大压差.增大LFCH、CALB以及降低ICT均能一定程度地降低MTBM,但冷却效果的提升不断减小,且会导致模组内温差过大的问题.本研究针对电池模组中的液冷散热系统温差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液冷在电池热管理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流换热系数(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HTC)是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y,LIB)热力学仿真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在电池热力学仿真过程中,通常将CHTC设置为固定值.尽管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仿真结果,但是仿真过程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并且不能准确地预测电池放电期间的温升特性.变对流换热系数(variabl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VCHTC)可以随电池放电而变化,并提高了仿真过程的准确性.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放电倍率下单体锂离子电池(single lithium-ion battery,SLIB)的温升特性,利用VCHTC建立了电池的生热优化模型.通过对SLIB正常工况范围内的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CHTC模型的仿真过程温度和恒定对流传热系数(constant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CCHTC)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1.1%和6.9%.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以黑索金(RDX)为含能组分、二醋酸纤维素(CA)为黏结剂的可燃壳体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配方上添加适量碳纤维(CF),然后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制备了微孔可燃壳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落锤冲击试验机,分别研究了发泡前后可燃壳体的断面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CF,可提高可燃壳体的冲击强度,且冲击强度随着CF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当CF的质量分数为1.0%时,未发泡可燃壳体的力学性能最优,冲击强度由5.11kJ/m2提高到8.20kJ/m2,增幅达60.47%;增大饱和压力、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都能够增大泡孔直径,但发泡温度高于130℃会导致泡孔合并;发泡将降低壳体的力学性能,但采用受限发泡制得的可燃壳体的冲击强度优于自由发泡法,当发泡时间为180s时,受限发泡的冲击强度由自由发泡时的5.93kJ/m2升至6.34kJ/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