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12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38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51篇
水利工程   8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于 2014—2015 年对丹江 口水库进行为期 1 年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共 8 门 76 属 101 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及硅藻门占总种数 90.10%,绿藻门种类数最多(45 种),其次是蓝藻门(26 种)和硅藻门(20 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有所 不同:夏秋季节生物量明显高于冬春季节;优势种在冬季以颗粒直链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铜绿微囊藻和小 环藻为主,春季以球衣藻、薄甲藻属及小环藻为主,夏季以简单颤藻、单胞衣藻原变种和球衣藻为主,秋季以类颤 藻鱼腥藻、简单颤藻、球衣藻和小环藻为主。应用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H′、Pielou 均匀度指数 J′、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Dm评价水质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夏秋季水体营养化程度更高。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水温、透明度、 总氮、总磷等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夏秋季受温度影响蓝藻、绿藻数量逐渐增多,一定程度 上增加了受水区生态变化风险。本研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变化及生物迁移风险提供 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自然栖息地的锐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当前保留年份较久的残存栖息地可作为"核心生境"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韩国首尔特别市为例,基于4期解译后的卫星图像判别城市林地内的"核心生境",并选取22个城市公园作为样本,运用Fragstats工具和InVEST模型分别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模拟了林地生境质量和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景观格局因子。研究发现:1)毗邻建设用地的林地生境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城市边缘山区;2)面积对于生境单元值的影响具有尺度差异性,相对于较大尺度样本,中小尺度样本的"核心生境"单元值受面积影响较小;3)样本生境的景观格局对"核心生境"质量的主导影响可概括为绿地形状因子和绿地聚合因子(因子分析解释度为96.022%),且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开放空间建设与恢复大都囿于城市现状,瑞杰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中通过"为伯克利制定一个生态城市战略"提出了一些颇为大胆的设想与有益的建议。对该战略构想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与解析,并总结了其在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与恢复方面所给予的5点启示:了解城市自然史,重视生物多样性价值,认识到自然恢复的长期性,构建自然系统的完整性,考虑建设用地的系统撤回。  相似文献   
4.
This is a report on sacred forests of Odisha, a large and densely forested state in eastern India. Using district-level data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on geographical area, demographics, forest cover, and sacred forest sizes and numbers, we test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of sacred forests.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district level, population size of scheduled tribes was unrelated to total population size. Forest area was greater in larger districts, and where tribal populations were greater, but per cent forest cover declined with overall population density. There are 2166 documented sacred forests in the state of Odisha, with most being small (median = 0.2 h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acred forests is unrelated to total forest area bu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ribal population size. Sacred forests have survived decline during recent deforestation, and indigenous cultural practices appear to promote the persistence of natural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5.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and use/cover dynamics of land degrad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s (1958 and 1980) and 2006 SPOT-5 satellite image of the Gerado catchment. Other, non-visual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personal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conducted in 2010 and 2011 with local elders, farmers and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gents. The results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cultivated and rural settlement land, shrubland, woodland, bare land, grassland, urban built up area and forest. Throughout the period 1958–2006, urban built-up area, forest and cultivated and rural settlement land expanded at an average rate of 6.85%, 1.85% and 0.14% per year at the expense of shrub, wood and grasslands, which declined by 0.77%, 0.21%, 0.65% per year, respectively. The land use/cover dynamics of 1958–2006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loss of biodiversity, occurrence of high soil erosion and ramification of gullies. The triggers for these changes were population growth, land cultivation, expansion of farmland, inappropriate land management, civil war and fuel wood demand. These led to further land degradation and more food insecurity among many farming households. Land resources have to be used according to their suitability. Thus, the exposed and steep mountains of the area have to be protected from cultivation and should be re-afforested. The paper discusses other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nd policy formulation also.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鸟类热点生境判别对于掌握鸟类空间分布格局、 识别保护空缺及指引生境修复策略具有科学价值。采用最大 熵模型确定深圳湾2000与2020年的鸟类热点生境,分析鸟 类生境的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 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除鸣禽 以外水源距离对其他类群鸟类的影响较大,其次为高程和 年降水量;2)2020年深圳湾的鸟类热点生境占总研究区的 3%(22km2),呈现从自然保护区向城市内陆逐渐减少的趋 势,存在2km2的保护空缺;3)20年间深圳湾鸟类的热点生 境减少了7%,热点生境下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深圳湾沿海滩 涂、香港山贝河与屯门河流域中,且猛禽与游禽的生境退化最 为严重;4)鸟类热点生境面积随斑块的数量、密度、形状与用 地类型等景观指数的增加而降低,景观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降 低是导致鸟类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为深圳湾鸟类多样性 保护及生境修复提供了参考,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生态保护与 城市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 构成重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与人类 健康密不可分。迄今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心理健康和福祉的因果 机制仍是研究缺口。系统性综述总结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对心理 健康与福祉影响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影响机制。使用横断 面分析的文献初步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和心理健康与福祉存 在相关关系,后续文献使用实验法对因果途径进行了检验。总 体上,以植物、鸟类为指示物种的研究表明,高生物多样性水 平对人类心理健康与福祉具有促进作用,但也有少量研究显示 相反结果。由于现有实证研究数量较少且研究对象高度异质, 因此其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未来可关注时间序列变化,验证影 响结果是否存在持续性与滞后性;关注二者在全球性、多尺 度、多人群中的变化规律,确定调节因素;基于更加稳健的实 验设计确定因果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海绵生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有蓄水功能的塘类海绵生境可作为鸟类觅食及栖息之地。为了探究塘类海绵生境的鸟类特征,以及生境中的设计与环境因子是如何影响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对重庆悦来会展城的干塘与湿塘进行调查,采集生境中的鸟类、植被、面积特征与环境干扰特征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明确鸟类群落组成特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塘类海绵生境特征因子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经过四季监测实地调研,总共观测到64种鸟类,可划分为4种鸟类集团,整体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受到生境面积、蓄水层面积、乔木多样性、灌木多样性、乔木胸径、乔木盖度、噪声、距林地距离和距非绿地建设用地距离的显著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可以提升塘类海绵生境鸟类多样性特征。本研究对于探索城市绿地小微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效益,促进海绵城市精细化营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家植物园是在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承担着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以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为例,论述了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工作,旨在为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由来,中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现存问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植物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探讨了国家植物园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物种收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4个主要途径在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展望】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使命与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国家植物园今后应加强在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物种监测、迁地栽培植物的保护评估、物种濒危原因和生存策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关系、气候变化对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治等方面工作,同时应与以就地保护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紧密合作,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