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连续镀锌DP600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了连续镀锌DP600双相钢,利用光学显微镜、SEM、EBSD技术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和EBSD技术分别对钢板的宏观织构和微观织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力学性能、n值和r值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岛的双相组织,该钢板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达到了DP600级别双相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特高压直流线路与接地极引线长距离同塔并架的研究较为缺乏。提出3种同塔架设方案,即:接地极引线布置在直流线路下方、接地极引线布置在直流线路上方及接地极引线兼做地线使用。通过经济指标及运行影响对比分析,提出最佳同塔并架方案。研究表明:长距离同塔并架时,接地极引线布置在直流线下方为最佳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直流输电系统有接地极返回和金属回流线两种返回方式。采用金属回流线返回时,为节约线路走廊,直流线路可与金属回流线全线同塔并架,而全线同塔并架线路经济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首先分析直流线路、接地极、接地极引线以及同塔并架线路的造价指标,其次对比两种返回方式的经济性,最后给出两种方式的投资临界点。研究表明:对于短距离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采用全线并架金属回线的返回方案具有经济优势;对于长距离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采用接地极返回方式具有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常规潮流计算中节点注入量由牛顿法的复功率改变为电流,修正方程中的不平衡量由计算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偏差改变为计算节点注入电流偏差,对于PQ节点,雅克比矩阵只需修正对角块元素,简化了雅克比矩阵的变量元素。同时,针对常规潮流算法中功率不平衡量有一个平衡机承担问题,提出了一种处理多平衡节点的潮流算法,使功率不平衡量由多个发电单元分摊。该算法物理意义清晰,容易实现,收敛性好,给出的算例验证了提出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实际1 000 k V大跨越工程为例,依据设计规范确定了大跨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绝缘子片数和空气间隙取值,利用ATP-EMTP建立具有频率特性的输电线路仿真模型,根据实际的绝缘子串长和塔头尺寸计算了大跨越线路的耐雷性能,分析了安装线路避雷器对耐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雷器显著提高大跨越线路的耐雷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  相似文献   
6.
7.
输电线路设计中的电磁环境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建线路路径选择日益困难的问题,结合GB 50545-2010《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重点讨论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的电磁环境问题,同时给出电磁环境要求下的线路走廊宽度及邻近或跨越房屋时的对地距离,可为设计和运行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潮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变送端或者受端节点的注入功率、考虑互联电网区域间联络线传输功率限制的新算法,并用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试制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试制了600MPa级低成本C-Mn系冷轧双相钢,比较了热轧态普通组织和退火后双相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分析了双相组织的强化机理,讨论了热轧卷取温度对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并且优化了连续退火工艺参数.采用X衍射和电子背散射EBSD观察了试制双相钢组织的宏观与微观取向.  相似文献   
10.
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了工业试制的冷轧DP600双相钢连续退火过程,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研究了冷轧DP600双相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DP600双相钢在连续退火初期,主要发生铁素体的再结晶、珠光体的溶解和奥氏体的形成;冷轧压下60%的DP600钢板约在640℃开始再结晶,680℃再结晶基本结束,整个再结晶过程大约在4 s内完成;奥氏体优先在铁素体与珠光体交界面上或者铁素体晶界的碳化物粒子上形核并迅速长大,部分在铁素体晶粒内的碳化物粒子处形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