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2篇
冶金工业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榆钢铁精矿和膨润土为原料,通过造球试验和球团预热焙烧试验,确定适宜的温度制度:鼓风干燥温度200℃,时间3min;抽风干燥温度400℃,时间6min;预热温度950~1000℃,时间10~12min;焙烧温度1150~1200℃,时间12min。在此基础上进行投笼试验并检测成品球团矿质量,结果表明:成品球团矿w(TFe)61%,w(FeO)1%,其抗压强度均在3000N以上,冶金性能满足炼铁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宝钢不锈钢分公司2500m3高炉进行碱金属平衡分析,探讨碱金属在高炉中的分配与反应。发现高炉中的碱金属主要由烧结矿和燃料(焦炭、煤粉)带入,通过炉渣排出;高炉中碱金属对焦炭和入炉矿石(烧结矿和球团矿)的冶金性能有很大影响。给出了预防碱金属危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宝钢1号高炉物料的现场取样及氯元素含量的测定,结合高炉生产数据对其氯平衡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宝钢1号高炉的实际吨铁氯负荷为406.476 g;47.12%的氯元素由烧结矿带入高炉,烧结矿是高炉氯元素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煤粉(12.67%)和焦炭(12.63%);高炉煤气带走质量分数为43.96%的氯元素,其次是炉渣(23.74%)和布袋灰(23.51%),氯元素主要通过煤气、炉渣、布袋灰排出;在重力除尘、布袋除尘、TRT、快速水封后煤气中的氯元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53.307,110.324,66.806,53.594 mg/m3;煤气管网喷淋水可脱除煤气中质量分数为37.30%的氯元素。  相似文献   
4.
以4种铁精矿和1种膨润土为原料,按照方案进行造球实验,分析不同方案中粒度、膨润土用量等对生球性能的影响,再通过球团焙烧实验,研究生球的焙烧性能,探索适宜的焙烧条件。结果表明,造球用铁精矿w(〈75μm粒级)≈75%,w(膨润土)=1.7%时,生球落下强度均在3次以上,抗压强度高于14 N;在温度1 150~1 200℃,时间12 min的条件下焙烧生球,获得的球团矿抗压强度高于2 000 N,完全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模式识别PCA及模式识别结合神经网络PRANN软件,对影响铝镁浇注料性能的5个因素进行了处理。综合分析了影响浇注料性能的5个因素进行了处理。综合分析了影响浇注料性能的诸多因素,并对浇注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6.
对冷却结构不同的南钢 5号高炉和马钢 1 0号高炉的冷却参数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分析了它们冷却状况的特点。这对改进设计 ,提高高炉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宝钢高炉锌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宝钢2号高炉和3号高炉现场跟踪取样分析,结合高炉生产数据对宝钢2号高炉和3号高炉锌的来源和去向以及锌的平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对宝钢不锈钢高炉高铝渣流动性较差,且黏度预报精确度较低的现状,采用旋转型黏度测定方法,测定1 500,1 475,1 450℃,Al2O3质量分数为15%-19%,MgO质量分数为7%-11%,碱度R2为1.1-1.3条件下的高铝渣系黏度,构建炉渣黏度与其成分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的炉渣黏度预报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炉渣黏度预报模型的预报误差基本在5%以内,命中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5号高炉与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0号高炉具有不同的冷却结构。在全面测试两座高炉各冷却部位的冷却水量和冷却水温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冷却状况。该分析结果对改善高炉冷却状况、提高高炉寿命、改进高炉冷却结构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宝钢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烧结矿、球团矿、PB矿及纽曼矿为原料,采用中温还原和低温还原粉化测定方法及改进的熔滴性能测定法,研究高块矿比(15%~25%,质量分数)炉料的还原性、低温还原粉化性及熔滴性能。结果表明,块矿配比的质量分数由15%增加到25%,炉料的还原度RI降低5%,低温还原粉化率RDI-3.15升高2%,熔融区间滴落温度td与压差陡升温度ts差升高60℃左右,透气性指数的特征值S升高100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