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杏北开发区套损成因机理新认识及套损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阐述了杏北开发区通过对异常高压层、合理注水压力以及嫩二段底部岩心和岩电特征,在油层和非油层部位套损成因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确定了杏北开发区油层、非油层部位套损的成因、易发生套损的具体位置以及套管损坏的形态.同时,依据取得的认识,在嫩二段底部成片套损防治、异常高压层的普查及治理、注水压力调整等方面采取了配套做法及治理效果,为杏北开发区今后的套损防治工作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 质量分数由0 增至1.2% ,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 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 由324.7 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 增至0.3% ,体系黏度由127.0 降至122.1 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 由139.7 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 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 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 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 、12.2% 和4.8% 。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 、0.18% 和0.25% 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 、15.8% 和18.7% ,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 、18.3% 和21.0% 。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 数2.6% 。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基于岩心及密井网的点坝构型与剩余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庆油田杏北地区葡Ⅰ332单元密井网及直井与水平井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模式,岩电结合求取侧积夹层构型参数,进而分析三角洲分流平原曲流型分流河道点坝侧积夹层三维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葡Ⅰ332单元点坝侧积夹层具有薄、缓、密的特点:夹层的厚度多为2~25 cm;夹层上部和下部倾角较小,多在2°~5°,中部较陡,为7°~10°;平面分布密度达到0.11条/m。侧积夹层平面上呈新月形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斜列式分布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受侧积夹层构型特征及侧积体物性差异影响,点坝中下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水平井水平段应设计在点坝中上部,可钻穿多个侧积体的中上部,增加供油单元,提高采收率。图13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砂体分布特征,对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广泛分布,主要包括伸展成因机制的平行地堑带和耦合成因机制的混合式密集带;(2)横向断裂密集带的遮挡作用导致中央背斜带南部和东部缓坡带无油气富集,断裂密集带外油气主要富集在密集带边界反向断裂上盘,反向断裂断距规模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3)顺向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可以作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的通道,受构造反转作用影响,中央背斜带发育的断裂密集带内部形成“堑中隆”构造,断裂密集带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堑中隆”构造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最优微乳液驱油体系,以微乳液性能对孔隙剩余油的影响为指标进行优选,通过分析裂缝性岩心驱油实验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明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的显著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微乳液体系:正辛烷8 mL,水8 mL,质量分数为4.5%的羧基甜菜碱、6%的正丁醇、5%的NaCl的微乳液体系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具有较高的黏度,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小的含孔隙剩余油比例。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可达10.8%,最终采收率高达49.7%,说明微乳液驱油体系采收率提高效果显著。含剩余油孔隙比例随孔隙半径的减小而减小,表明孔隙半径对剩余油分布有显著影响;与基质岩心相比,裂缝性岩心的含剩余油孔隙比例较大,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砂体之间的垂向叠置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的注入参数是影响聚驱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深入认识大庆长垣一类油层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测井曲线形态及其所反应的旋回特征,对不同沉积单元的砂体垂向叠置模式关系进行研究,将典型区块划分为独立型、下切型、砂泥交互型和单一型4种砂体垂向叠置模式,通过研究不同砂体的沉积特性、渗透率分布特征,结合不同聚合物浓度与渗透率匹配关系图版,个性化设计单井注入参数,提高油层匹配率,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形成了不同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井组单井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方法和调整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注入参数与油层匹配率达到95%以上,油层动用程度达到80%以上,含水最大降幅达到12个百分点以上,低值期长达21个月,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对比分类曲线达到C类标准。该方法对改善聚驱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