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5篇
轻工业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城市中的树木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但树木倒 伏、树枝坠落也可能致人伤害,评估城市树木风险能有效地预 防伤害发生、保障人身安全。但当前研究的评估维度多聚焦于 树木自身,对城市人群致伤可能性的考量较少。建构了风险严 重性、风险可能性和致伤潜力3个维度的城市树木致伤风险指 数(I UTIR)评估方法,以武汉市中山公园为例展开树木致伤风险 评估,并分析了树木自身风险、致伤潜力与致伤风险之间的空 间关系。研究发现:68.7%的区域中,树木自身风险与致伤潜 力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正相关性,25.1%的区域呈现负相关 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树木致伤风险的管理建议。为公 园规划设计和树木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从而减弱树木致伤 风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GRR质量工具方法的理论概念及实践运用领域,并对其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经验分享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治理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议题和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抓手,但当前缺少二者协同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路径的研究。分别回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实践,分析了基于二者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三大优势、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协同、界内与界外协同、体系与个体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路径框架思路,提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型自然公园的建设核心要点,并从全民认识、法律体系、资金机制、管理体制、社区应对、科学研究6个维度提出建设路径及其可能的行动。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框架,对于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并分析其膳食摄入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19日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COVID-19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调查,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主观全面评定,结合实验室检查和24 h膳食回顾调查进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地既是重要的碳汇,也有可能成为排放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增强自然保护地减排增汇能力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尚无相关研究与实践。系统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国际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首先,提出了衔接国家标准、对标国际惯例,自下而上为主、兼顾自上而下,突出关键类型、强调自身特点3条核算原则;其次,从核算气体、核算边界、关键类别、排放水平、排放因子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总结了核算方法,并建立了包括前期准备、数据调研、具体核算3个阶段共7个步骤的核算流程。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框架,能够帮助提升自然保护地减排增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对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乐  张毅  杨胜兰  张引 《风景园林》2023,30(1):38-44
【目的】增加自然接触机会是实现全民健身、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公众自然接触的新阵地,但国内研究相对不足。分析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为中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公共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内容分析、对比研究和个案分析,分析和借鉴以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结果】系统梳理了国际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全球运动——“健康公园健康人”(HPHP)的起源和发展,从愿景与目标、管理机构与合作伙伴、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取了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HPHP运动的共性。以美国HPHP体系为例,从国家、区域和保护地单元3个层面,解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多层级、专业化的公共健康促进策略,从明确定位、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计划、多方合作、设施建设、活动策划7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经验。【结论】由此提出针对中国开展自然保护地促进公共健康研究与实践的7点启示,分别为明确愿景及定位、加强科学研究、建构管理基础、编制多层级规划、发展广泛的伙伴关系、建设完善健康设施体系、开发设计多元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针对不同流速类类间差异小而造成的分类困难问题,提出条件边界平衡生成对抗网络和多特征融合的卷积分类网络,分别进行流速图像的生成和分类. 为了达到数据增强效果,引入标签机制和验证模块实现相应类别图像数据的拟合与生成;为了加强图像不同纹理特征信息对流速估测的影响,引入多特征融合机制对所有真实样本和生成伪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流速识别,实现对差异性较小的图像的分类. 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的河流表面流速估测,结果表明,在图像生成模块中,引入的标签信息和验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制引导模型的数据生成方向;在图像识别模块中,引入的多特征融合机制使所提出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在差异性较小的水流图像的识别上更具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是实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中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采取更有力的治理措施,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系统剖析日本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治理措施,从法律工具、评价工具、规划工具三方面解读其治理工具,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公众力量三方面解析其参与力量,并以伊丹市为例,详析城市层面的具体做法。总结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治理工具、参与力量方面的现状,并进行中日比较,指出国内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的5点启示与建议,即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考核比较机制、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施行更加科学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政策和措施,实现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