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
李虎民  张峰  王智欣 《中国煤炭》2003,29(6):36-37,43
结合大柳塔矿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可回收锚杆经济回收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回收复用率措施、可回收锚杆的加工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认为只要正确处理好回收复用、安全、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回收锚杆就具有更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针对淋雨试验的要求,简述了高压湿试验淋雨装置的设备组成、各部件的作用及基本设计要求.阐述了关键部件喷嘴的选型方法,并且依据对运动水滴的物理分析、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虚拟仿真模拟技术提出了方便可行的设计思路,为湿试验淋雨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开发了一套应用于淋雨试验装置选型和试验效果分析的仿真软件,为不同条件和参数要求下的高压湿试验装置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现场试验和仿真结果的对比,仿真软件有较高的精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建议,为高职食品类专业建立校企技能名师工作室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硅材料衬底作栅电极,在衬底上依次制备二氧化硅栅介质层、聚合物MEH-PPV薄膜半导体层和金源、漏电极,成功地得到了聚合物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制备和测试都是在空气环境中完成.该薄膜晶体管呈现出较好的场效应晶体管饱和特性,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为5.0×10-5 cm2/(V·s),开关电流比大于2×103.通过在氮气氛下对聚合物薄膜进行退火处理以及聚合物薄膜沉膜前对二氧化硅表面修饰可以适当地提高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十二里河渡槽在大流量输水时出现波幅达1.0 m的超常大波动现象,总干渠输水能力受到影响,对相关建筑物构成危害.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渡槽大流量输水时的超常大波动现象;分析揭示了渡槽产生超常大波动的成因是渡槽出口的"卡门涡街"及由此引发的渡槽进口左右两槽进流量的周期性变化.从消除渡槽出口墩尾"卡...  相似文献   
6.
500kV变电站一旦发生雷害事故,将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雷电侵入波沿线路传入变电站会引起站内电气设备出现过电压,严重威胁到设备的绝缘水平。为确保变电站内电气设备能在避雷器保护范围内安全运行,基于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500kV变电站新的接线方式,建立了水电站设备数值模型,并采用电磁暂态分析程序ATP/EMTP对设备过电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岩滩水电站变电站进线段杆塔绝缘性强;500kV线路绕击侵入波是重点防范对象;工频电压对500kV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距离输水明渠过渡段水流剧烈波动造成渡槽闸墩异常振动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二里河渡槽为例,通过长度比尺1∶36的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闸孔调度过程,分析了与闸墩振动密切相关的水动力要素,从进出口隔墩长度和体型、渐变段布置以及闸孔调度运行等方面对中墩振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闸墩振动主要源于水流横向摆动冲击建筑物及分隔墩末端出现间歇性游离的马蹄涡流态诱导所致;采用优化中墩布置型式、调整进出口渐变段收缩角或扩散角及调度运行方式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渡槽段水位波动及闸墩振动强度。研究成果可为大型调水工程渡槽设计及调度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水下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水下传感器的光学窗口极易受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从而导致采集的数据严重失准。为更好地解决水下光学窗口的生物污损问题,采用电化学恒电位电解方法,在导电玻璃ITO上,制备了对电解海水析氯反应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Co(OH)2涂层。结果表明:电解析氯产生的次氯酸是一种良好的杀菌剂,对海洋中的污损生物具有很好消杀作用。在质量分数3.5%的氯化钠溶液中,所制备催化剂涂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均优于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且成本较低。与导电玻璃ITO相比,沉积有催化剂涂层的导电玻璃ITO能够有效抑制藻类在光学窗口的附着和生长,有助于保持光学窗口的高透光率。该方法为海洋光学传感器的防生物污损提供了有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