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7篇
综合类   4篇
机械仪表   1篇
无线电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6年开展"2+6"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实习企业、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管理考核和教学成效等方面。本文举例说明了我院进行"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3.
针对异步电机效率优化问题,得出了合理调节电机中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比例可以使电机的运行效率最大的结论,并探讨了在有功无功功率合理匹配比下的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特性,同时指出了功率合理匹配原理与常见的"铜耗等于铁耗,电机效率最大"原理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梁锦  谢卫才 《仪表技术》2001,(6):49-49,52
介绍传感器原理和实现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卓越计划"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低压电器和高压电器两门专业课程整合为高低压电器一门课程。为完成好该课程教学,3年来我们以校企联合为基础、利用QQ群开展了"一课多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微网逆变器带不平衡和非线性负载时三相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谐波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最优滑模预见重复控制的 方法,实现对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等非正常工况的快速响应和参考电压的高精度跟踪。 首先,在前馈补偿环节引入预见控 制器,并利用差分算子,设计包含目标值信号和滞后环节反馈的扩大状态误差系统,将逆变器的控制问题转化为线性离散系统 的调节问题;进一步,利用 Lyapunov 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及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得到包含滑模控制、状态反馈、重复控 制、和预见补偿的最优滑模预见重复控制器。 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滑模预见重复控制带线性负载时电压波形畸变率从 3. 12%减 少到 0. 78%,响应时间从 10 ms 减小为 5 ms;其带非线性负载时电压波形畸变率从 6. 72%减少到 0. 92%,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 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基于MMC-HVDC的海上风电场在不对称电网故障下普遍存在的低电压穿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I电压外环和内模电流内环的新型控制策略及辅助保护方案。首先分析了不对称电网故障下MMC换流器运行特性,在αβ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建立了三相不对称电网下MMC换流器的数学模型。然后以抑制负序电流为控制目标在αβ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基于内模控制器设计了系统控制策略,同时针对两相故障时由于MMC限流所导致的母线电压抬升问题,提出了基于直流泄放回路的系统辅助保护方案。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对单相接地和两相接地短路两种不平衡故障工况下的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控制策略和辅助保护方案可以保证基于MMC-HVDC的海上风电场在电网不对称故障下实现低电压穿越运行,有效地提高了海上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8.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VSG)在增强微网稳定性的同时,能克服微网中电力电子装置并网给电网带来的冲击,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的VSG中的有功频率控制,在微网离网运行时,将存在频率偏移,这将会影响到微网中频率敏感负荷的稳定运行。因此提出了一种VSG的频率无差调节方法,将VSG所产生的频率偏差量叠加到VSG的有功频率控制环中,消除了微网的频率偏移。针对含多个VSG并联运行的微网,各VSG不需要通信,独立参与微网频率无差调节。同时,还能根据VSG额定容量自主分配负荷功率,提高了微电网经济运行的能力。最后搭建三台VSG并联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变频电机铁耗分析中存在的铁磁材料建模,以及非正弦激励时铁耗计算模型等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任意磁场波形下的铁耗计算方法——谐波分析法,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电源谐波、电机铁心饱和及集肤效应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样机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特征。工科专业本科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是适宜的,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为特征的企业学习模式.-j-~成为主要的模式,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