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提高铁路工程各系统参建方之间技术接口信息质量传递效果,提出一种多系统技术接口复合网络信息质量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首先,结合复杂网络理论,运用IDEF0v、DSM法建立铁路工程多系统技术接口复合网络。然后,依据技术接口复合网络的拓扑特点和信息质量特征,构建铁路工程技术接口复合网络信息质量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整体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探寻影响接口复合网络信息质量传递的关键子系统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以拉林铁路工程某标段为例,经分析得到技术接口信息质量耦合度为0.9037(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为0.6550(初级耦合协调),即铁路工程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较强,技术接口信息质量传递效果一般,原因是QD、SD技术接口信息质量耦合协调度较低,应作为技术接口信息质量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山区铁路沿线地形复杂,桥梁占比高,为科学评估及优化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协调状况,促进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高质量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种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耦合协调优化调控模型。在分析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耦合作用的基础上,从设计视角构建山区铁路桥梁绿色设计要素及特征指标体系,并运用CRITIC法提取绿色设计关键要素;结合时间累积效应,以绿色设计关键要素为着手点,通过分析山区铁路桥梁可持续能力和环境承载水平,构建了山区铁路“桥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以耦合协调指数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反映“桥梁-环境”复合系统动态反馈机制的优化调控模型,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并提出了使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向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管控方案。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桥梁可持续能力≤环境承载水平”且获得偏离度最小的前提下,绿色设计关键要素优化比例分布于2%~40%,“桥梁-环境”耦合协调指数达到最大值622.4。该研究提高了桥梁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可为山区铁路桥梁与区域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评估及桥梁绿色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负面影响,依据相关规范以及参考文献,在考虑地下水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首先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和全过程管理的思想,构建了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直觉模糊熵(IFE)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建立了改进的直觉模糊集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耦合模型来计算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的等级。最后根据某工程实例对该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并与文献中不同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