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矿业工程   1篇
冶金工业   1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分析白额地区2#煤储层空间发育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含气量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对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造演化史直接控制着煤储层埋藏史及生烃史,是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地下水水动力特征和围岩封闭特征决定了煤层气藏的保存条件,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综合以上特征,可以得出2#煤煤层气藏为单斜-水动力封堵型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2.
邯郸膨润土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邯郸膨润土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邯郸膨润土是一典型的钙基膨润土,蒙脱石含量50%左右。进行人工钠化改性所获得的膨润土具有天然钠基膨润土同样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郑柏平  焦国华  周春泉 《钢铁》2007,42(10):24-28
对BOF-LF-CSP生产冷轧基板的主要强化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控制.细晶强化是冷轧基板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屈服强度的高低与晶粒的大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炼钢、精炼和连铸工艺的优化,钢水中平均w([Si])≤0.02%,w([N])≤30×10-6;控轧控冷的目的是控制动态再结晶和有利于晶粒长大,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是影响强度的3个重要轧制参数.采取相应措施后,冷轧基板的强度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4.
刘慧林  郑柏平  廖志  成小军 《矿冶工程》2004,24(Z1):161-164
对4种国内常用堆焊用材料进行了耐热疲劳性、红硬性以及常规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实验分析,目的是为650热轧开坯轧机选择性能优异的轧辊堆焊材料.结果表明,1#材料(H25Cr3Mo2MnVA)在文中所述工艺规范下,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最适合于热轧开坯轧辊的堆焊;而4#材料(JL-8110)有最好的耐磨性,亦可用于复合轧辊的制造.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 在涟钢“十一五”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公司改造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2010年度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今年的工作,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明确2010年的目标任务,动员全体员工励精图治,提质增效,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涟钢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渐钢热送热装的基本工艺路线和4个发展阶段;分析了热送热装在降低企业加热炉综合燃耗、减少重油消耗、减少中间坯库存等方面的作用;阐述了企业开展热送热装与促进企业工艺和产品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目前热送热装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和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涟钢CSP连铸连轧流程为SMS-DEMAG公司的第2代CSP技术。主要流程为3×100 t顶底复吹转炉-3×100 t钢包炉(LF)-2流4555 mm CSP连铸-辊底式均热炉-7架连轧机。该生产线2004年投产,预计2005年产量超过270万t。简要分析和介绍了涟钢CSP流程的装备、技术特性和生产实践,并提出进一步挖掘涟钢CSP流程潜力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8.
1985年4月我厂500/300轧钢车间73.5米~2步进式加热炉投入试生产,半年多来,该炉在促进生产工艺进步、提高生产率以及降低燃耗、劳动强度等方面均显示出比推钢式加热炉有较大的优越性。现就步进式与推钢式加热炉的区别,对500/300轧钢生产工艺的影响和生产中的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白额地区2^#煤储层空间发育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含气量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对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造演化史直接控制着煤储层埋藏史及生烃史,是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地下水水动力特征和围岩封闭特征决定了煤层气藏的保存条件,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综合以上特征,可以得出2#煤煤层气藏为单斜-水动力封堵型煤层气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煤储层对甲烷吸附特征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采用等温吸附试验,对高家庄区块高煤价煤储层吸附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家庄区块主煤储层兰氏体积大于26cm3/g,兰氏压力中等,具有较强的煤层甲烷吸附和储集能力;其中,15#煤储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要明显好于山西组3#煤储层,但吸附能力区域差异较大;煤阶和煤岩有机显微组分是研究区煤储层甲烷吸附特征的重要控制因素,水分和灰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储层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