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7篇
建筑科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姓庄名周,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68年。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部)人,出身贫寒,曾因无米下锅,向监河侯(官名)借过粮食。但他有骨气,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负责管理漆树园林的工作。因此,庄子这个大哲学家就成为与涂料发展有关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的漆器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漆器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其表面的色彩、花纹图案和外形结构也是千姿百态的。(如图所示)这里,单就漆器的胎骨类型发展作一简要的介绍。古书上有“棬榡”一词,棬榡为何物?经查考,在明代漆工黄成的名著《髹饰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解答:“棬榡,一名胚胎,一名器骨。”原来,棬榡就是漆器的胎骨。做胎骨是制造漆器的第一道工序。前已报道,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层中,曾发掘出涂有红色天然漆的木碗,这应当说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早的木胎漆器。考古学证  相似文献   
3.
涂料用树脂和漆料的制造,是一个吸热反应的化学过程。例如生产醇酸树脂的最高反应温度(醇解温度)为240℃左右。而熬炼漆料的温度通常为280℃,有时高达300℃以上。为了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必须利用一定的能源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反应物——树脂或漆料。传递热量的方式主要是两种,即直接加热法和间接加热法。本文讨论热媒间接加热。  相似文献   
4.
中日色材文化源远流长,本文着重阐述了中日两国色材文化的渊源,交流和发展,同时还论述了中日色材文化与佛教和敦煌艺术的关系,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在大约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利用涂料“特殊用途”的一件骇人听闻的故事。这就是赵襄子灭智伯“漆头为饮”和豫让为智伯报仇“漆身吞炭”的史实。这个故事记载在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一书中。豫让本系晋国人氏,原来跟随奴隶主范中行,无所成就,后来又跟随智伯,智伯对他非常重用。以后,智伯讨伐赵国的赵襄子,不料赵襄子与韩国和魏国合谋消灭了智伯。赵襄子对智伯痛恨已极,  相似文献   
7.
红色,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被看作是革命和喜庆的象征。我们的国旗和党旗,都是在鲜红的质地上分别缀上黄色的五星和镰刀、锤子。在喜庆之日,人们总是以红色为主张灯结彩。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爱好红色。前已谈到,在北京周口店几十万年以前的猿人遗址发现过残存的红色氧化铁矿石珠。自从人类进入原始氏族社会后,人们对色彩的观念更加强化和纯正了。从上古的唐尧虞舜时代起,几千年来红色几乎一直是豪华、庄严和权力的象征。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巨著《史记》,对人物的记叙维妙维肖。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帝尧者,……彤车,乘白马。”这说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乘坐的是白马拉的红车。到了尧帝  相似文献   
8.
涂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数事实证明,由于涂料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许多器物和建筑由于有了涂料的保护,得以延年益寿,给我们保存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物。涂料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人们艰苦的劳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有丰富而动人的历史经历,其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现在,只要有一点涂料常识的人,一谈到涂料,都会自然连想到“成膜物质”,并且还知道涂料的成膜物质可分为“主要成膜物质”和“次要成膜物质”两大类。主要成膜物质就是油脂、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次要成膜物质就是颜料和填料等。在人类社会的上古时代,是否也有成膜物质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地球这个人类的摇篮已经有了约60亿年的历史。随着它的成长和演变。各种物质(当然也包括天然的涂料成膜物质和其他原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一季度中国化工学会涂料学会举办一次涂料工业发展通讯座谈。一些涂料专家发表了书面谈话。现摘录部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