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5篇
能源动力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离子液体在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固定化和非水介质两方面介绍了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现状。简述了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的特性及对脂肪酶催化反应的影响,明确使用离子液体可提高酶的稳定性,维持酶的催化活性。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潜在的反应介质应用于脂肪酶催化高产生物柴油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重分析法在不同升温速度(10~90K/min)和不同粒径(40~60目,100目)对两种家具加工剩余物(椴木和松木)进行热解实验研究,并通过质谱仪在线检测热解产生的部分气体产物.实验结果表明:木质材料的热解过程分为失水干燥、缓慢热解、快速热解及炭化4个阶段.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得到相关的表观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快速热解阶段可由1.5级反应过程描述,根据1.5级反应由Coats-Redfern法计算椴木和松木的平均活化能E分别为77.3kJ/mol和67.8kJ/mol.利用质谱仪在线监测了CH4、H2O、CO2、H2等气体产物,其质谱曲线与对应的热重曲线相符合,也验证了各反应阶段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生物能源化转化技术是当今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生物质微波热裂解技术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中具有超强的发展前景技术。从生物质微波热解制油、生物质微波热解制取生物炭、生物质微波热解制取合成气以及生物质微波热解多联产技术等几个方向总结了国内外生物质微波热解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最后提出了生物质微波热解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废弃物液化转化燃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生物质废弃物液化转化燃油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生物质液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并提出了有效综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用超临界流体(SCF)技术进行竹子热解,获取生物燃油。研究了竹子在超临界甲醇中的热解工艺参数与技术条件,并运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生物油产物的组分与含量。结果表明,270~280℃为竹子在超临界甲醇中热解的适宜温度,其液化率达34.3%。催化剂K_2CO_3对竹子热解具有促进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液化率达46.3%。通过GC-MS分析,热解产物中主要含C_(10)以下的醇类、酯类、酮类和醚类,适合作为点燃式内燃机的燃料。  相似文献   
6.
竹质材料热解失重行为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热重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5~40 K.min-1)和氮气气氛下对两种竹质材料(毛竹和孝顺竹)的热解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竹质材料在热解过程中可分为失水干燥、预热解、快速热解和残余物缓慢分解等4个阶段组成。快速热解阶段可由一级反应过程描述,根据一级反应由Coats-Redfern法计算毛竹和孝顺竹的平均活化能E分别为50.5kJ/mol和61.1kJ/mol。实验还表明加热速率越大,热解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7.
水热预处理竹子促进酶解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锦星  邵千钧 《化工学报》2013,64(7):2656-2663
采用间歇式水热预处理装置,研究了水热预处理用于竹子的酶解规律,探讨了不同温度、处理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及原料种类对促进竹子酶解的效果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能显著提升竹子的酶解率,在优化条件190℃、10 min水热预处理,添加15 FPU·(g葡聚糖)-1纤维素酶,72 h葡聚糖与木聚糖酶解率分别为74.3%、54.0%,提高到原来的3.5倍和4.7倍。过高的预处理温度与过长的预处理时间都将导致木糖大量降解和部分葡萄糖降解,使单糖总量下降。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从15 FPU·(g 葡聚糖)-1提高到60 FPU·(g 葡聚糖)-1,可使未作预处理和水热预处理竹子的总糖回收率分别提高21.5%和9.9%,其促进酶解的作用远低于预处理的效果,通过预处理增大酶的可及性是提高酶解率的关键。水热预处理对于生物质原料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竹子原料具有显著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快速热解制取的生物原油,经过精制提质,具有柴油或汽油的特点,可用于车用燃料。生物原油制取技术发展较快,技术较可控,但其精制提质过程复杂,需要突破的技术障碍明显。本文对国内外的生物原油精制提质研究进展与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认为生物油水相制氢和油相制油的技术路线更具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生物原油分级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临界乙醇的竹子与聚乙烯共液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生物质的可再生特性和塑料的可作为供氢体系的优点,将超临界流体(SCF)技术用于生物质热解,以得到环境友好型的生物燃油.实验研究了竹子和聚乙烯在超临界乙醇中进行共热解的工艺参数和技术条件.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生物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子和甥料在恰当的工艺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液化效果,共液化率高于竹子的单独液化率.反应温度在250~290℃间,在不加入催化剂的条件下,竹子与聚乙烯的共液化率为40.6%;在加入碳酸钾催化剂下,共液化率达62.6%.通过GC-MS分析,热解产物中主要含C12以下的醇类、酯类、酮类和醚类,适合作为点燃式内燃机的燃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两相厌氧发酵批式实验,研究牛粪和餐厨垃圾在不同混合比例下(4∶0,3∶1,2∶2,1∶3和0∶4)的产氢、产甲烷和产能特性,探究混合基质发酵在两相厌氧发酵产能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氢气产率、甲烷产率和能量产率均随着餐厨垃圾占比的提高而增大,混合发酵在缩短产气延迟时间和提高最大产氢产甲烷速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氢气产率和丁酸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混合发酵和餐厨垃圾产氢均遵循丁酸型代谢途径;牛粪单独发酵时的主要挥发性脂肪酸产物为乙酸,氢气产率很低;混合发酵产氢在牛粪和餐厨垃圾之比为1∶3时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在牛粪和餐厨垃圾之比为3∶1和2∶2时表现出拮抗作用;在产甲烷和产能方面混合发酵呈现协同作用,且协同率随牛粪占比的增加而提高;当牛粪和餐厨垃圾之比为3∶1时,产甲烷协同率和产能协同率分别为23.6%和20.4%,协同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