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稠油油藏污染井产能模型及压裂增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稠油油藏压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工方法和技术上,产能预测仍然使用达西流模型。笔者基于稠油的非牛顿特性,考虑流体的启动压力梯度,推导出了稠油储层污染前后的垂直井产能预测模型,以及污染井压裂前后的产能模型。分析了非牛顿流体流变特性参数对产能模型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非牛顿性越强,影响就越明显。计算表明,无论是稠油油藏还是普通油藏,压裂增产是很明显的,但经验公式增产更明显,这说明了对稠油油藏非牛顿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稠油油藏污染井压裂增产模型为稠油油藏的污染井压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渗变形介质油藏污染井酸化增产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低渗非达西渗流和变形介质渗流理论,推导了污染井酸化前后的产能预测模型和井底压力损失表达式,定义了低渗变形介质油藏污染井酸化前后的表皮因子,并对污染井酸化前后的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随着储层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产能明显降低,增大生产压差有利于克服其不利影响;酸化半径内启动压力梯度的改变对表皮因子的改善有重要影响,改变幅度越大对表皮因子的改善越有效。  相似文献   
3.
低压特低渗透油藏采油、采液指数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低压特低渗透油藏较常规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岩石压力敏感性更强的特点,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压力敏感性变化下的无因次采油(液)指数计算公式。以吐哈油田牛圈湖低压特低渗油藏为例,讨论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动态变化时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的动态变化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有较明显的影响;此外,无因次采液指数受启动压力和渗透率变形系数的影响也较常规低渗透油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裂缝性油藏广义Vogel方程的建立及压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列宾逊函数仅考虑单相渗流,且现有研究只适用于欠饱和油藏及稳态渗流情形的缺陷,拓展了列宾逊函数的定义,并利用流度函数的推广式推导了裂缝性油藏在溶解气驱状态下的广义Vogel方程,其基本形式与Wiggins解析式类似.采用广义流入动态关系研究了不同变形系数下污染程度及油藏压力的压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完善井及高油藏压力状态下的完善井压力敏感性最强,控制合理的压力水平是防止溶解气驱阶段产能急剧下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针对热凝析带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对蒸汽驱汽窜控制机理理论研究欠缺的情况,从蒸汽驱地质物理模式出发,将流体界面细化为汽液和液液界面,从研究2类界面稳定性的角度探讨汽窜控制机理。以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广义达西渗流理论为出发点,确定了单斜油藏2类界面稳定应满足的临界条件,并进一步对热凝析带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下界面稳定性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重力驱替效应的减弱、界面两侧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和井距的缩小是造成汽窜的主要因素;热凝析带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对2类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界面前缘位置的变化会破坏这种趋同性,从遏制汽窜角度出发2类前缘位置存在最优值。  相似文献   
6.
李传亮教授认为地下没有亲油岩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储集层不管是亲水或是亲油,都不是油气顺利运移到圈闭的必要充分条件,即使岩石亲油,油气在运移途中的散失量相比油气供给量也是微小的,同样可以聚集成藏。油藏压力分布的正常化也不是岩石亲水单方面因素可以唯一确定的。储集层岩石在油气没有进入前的成岩及成岩后作用阶段都是亲水的,但油气聚集成藏后润湿性逐渐转为亲油,这与生产特征没有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定量解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致密及发育微裂缝、裂缝的低渗透岩心应力敏感性进行了实验;采用不等径迂曲毛管束模型,通过弹性力学原理对粗、细毛细管变形量的计算,研究了单毛细管和多孔介质应力敏感性定量表征关系,并通过有效毛细管半径分数探讨了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低、中高渗透率储层在应力敏感性上的差异与微观孔隙结构、固液界面作用力和启动压力梯度效应等密切相关,且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为有效毛细管半径分数的不同。考虑有效毛细管半径分数的多孔介质应力敏感性量化模型可以从应力敏感性微观作用机制角度解释低渗透储层与中高渗透率储层在应力敏感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结合大港滩海油田早期油藏评价项目,在前期以地震资料为主的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油藏开发的4个敏感性参数,借鉴正交试验设计思想规划了9套方案,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到每套方案的评价值,其后采用单因素三评价指标交会图法从油藏工程和技术经济角度综合分析了敏感性参数的控制因素及影响,克服了筛选的优化值只能为正交设计中的设定值或虽为设定值以外取值但取值的依据不充分的缺点,进一步确定了待优参数的合理取值,并结合工区地质情况、工程及经济约束条件分析了优化结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结果表明,水平井液量保持水平及水平段长度在经济约束下存在一个合理的工程取值,避水高度及井轨迹方位工程和经济约束下的结果趋于一致。优化结果保证最优方案在技术和经济上是最优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三维可视化技术突破了研究人员对油藏认识的主观局限性,大幅度提高了对油气藏特征的描述精度,并且形成了高效的三维储层建模及分析技术。本文在阐述三维可视化原理的基础上,追踪其中的三项关键技术(三维建模技术、三维显示技术、三维操作技术)的进展,并展望了油藏三维可视化的发展方向,指出需要结合三维解释技术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最新技术才能发挥油藏可视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气藏生产数据连续性较差,传统的递减阶段整体分析方法,不论Arps 方法还是修正的衰减递减分析方法,预测效果都较差。通过预测值与实际生产数据差值所建立样本空间的标准偏差分析入手,发现对于低渗透气藏呈现多段弱台阶分布的实际数据而言,分段递减分析效果远好于整体递减分析,且易于在Excel 中实现,使用简便、准确、高效。对于产量波动大,生产数据离散分布的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气藏,推荐使用该方法进行递减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