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46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25篇
轻工业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MgSO4溶液和较低环境温度下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受侵过程。采用煤矸石部分替代石灰石微粉。对净浆试样进行目测观察表明:煤矸石-石灰石复合可阻止侵蚀反应或延缓反应速度;胶砂强度实验证实煤矸石部分替代石灰石能提高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强度。本文通过对MgSO4浸泡试样剥落物的物相鉴定,表明侵蚀物质为水化碳硫硅酸钙,同时证实Ca(OH)2参与了侵蚀反应,故进一步明确了煤矸石改善石灰石硅酸盐水泥耐硫酸盐溶液侵蚀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矿渣微粉颗粒群分布与水泥性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永娟  张雄 《水泥》2002,(1):1-4
以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对矿渣微粉试样进行了颗粒群分布测试,并以RRSB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对不同类型的矿渣微粉试样,在均匀性系数n,特征粒径x‘与索氏比表面积S三个颗粒群特征参量中,分别确定其一,变化其它参量,进行水泥胶砂宏观性能测试,以期考察矿渣微粉颗粒群分布与水泥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掺量及颗粒群分布与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永娟  张雄 《水泥》2003,(7):1-4
研究了原状粉煤灰与磨细粉煤灰不同掺量和不同颗粒群分布与水泥浆流变性能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原状粉煤灰加入水泥后具有降低水泥浆的粘度与屈服值的作用,且随粉煤灰细度及掺量的增加而更明显;磨细粉煤灰加入水泥后具有提高水泥浆的粘度与屈服值的效应,且随粉煤灰细度及掺量的增加而更突出。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证实了原状灰<10μm的颗粒含量与水泥浆的流变性呈负关联,即对改善水泥的流动性是有益的;而磨细灰<10μm的颗粒含量与水泥浆的流变性呈正关联,即对提高水泥的流动性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BP神经网络算法对矿粉-水泥体系的胶砂活性指数与其影响因子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用非建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相对误差不超过2%)。这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矿渣-水泥颗粒群特征参数与其活性指数的非线性函数映射。  相似文献   
5.
掺煤矸石的水泥性能与颗粒群分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娟  张雄 《水泥》2003,(11):4-7
将不同细度的煤矸石、纯硅酸盐水泥分别按30%和70%的比例混合,测其胶砂流动度、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和3d、28d胶砂抗压强度。以宏观性能指标为z轴,水泥与煤矸石的中位径D50之差为x轴,水泥与煤矸石混合样的中位径D50为y轴,进行三维区域图分析。给出各项性能指标发展趋势与水泥、煤矸石的相对位置以及混合体系总体细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矿渣微粉颗粒尺寸分布与水泥浆流变性能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张永娟  张雄 《硅酸盐学报》2002,30(6):795-797
以同一品种矿渣制成不同颗粒尺寸分布的矿渣微粉样品,用Blain透气仪测各试样的比表面积,用激光粒度仪测其颗粒群分布。以50%比例将矿渣微粉掺入水泥中,测水泥浆体的屈服值和粘度,并以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矿渣微粉的颗粒尺寸分布与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矿渣微粉中1.05-5.11μm颗粒的含量与其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度最大,即它是关键因子;0-9.82μm颗粒含量与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极性均为正,说明这些颗粒与屈服值和粘度的上升有积极贡献,而9.82-101μm颗粒含量与屈服值和粘度的关联极性均为负,说明这些颗粒均对屈服值和粘度的上升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泥-矿粉复合胶凝体系的优化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特细水泥-较粗矿粉、特细水泥-特细矿粉、普通细度水泥-普通细度矿粉、普通细度水泥-较细矿粉4个细度配伍系列,每一系列内矿粉均以一定掺量替代水泥形成复合胶凝体系试样。利用水泥与矿粉激光粒度检测结果计算复合胶凝体系的颗粒群分布,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复合胶凝颗粒群分布曲线与理想颗粒群分布—Fuller曲线的关联度;同时测定复合胶凝体系试样的胶砂流动度、净浆流变性能和不同龄期的活性值。结果表明:试样实际颗粒群分布与Fuller曲线灰色关联度值与其胶砂流动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即灰色关联度值较高时试样的流动度较好;在掺量较低范围(低于60%)矿粉的介入对复合体系屈服应力和黏度影响有限,而大掺量后则随矿粉细度变细和掺量增加显著提高浆体的屈服应力与黏度;各细度配伍系列均呈现矿粉掺量为50%时胶砂活性值相对较高,且普通细度水泥-较细矿粉配伍试样的活性值最为理想。综上可知以比表面积为300~350m2/kg的普通细度水泥配伍比表面积为400~450m2/kg较细细度矿粉,且矿粉掺量为50%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胶凝材料体系颗粒群特征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归纳分析颗料群特征研究方法和理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关颗粒群特征参数,检测新方法、建模理论与方法以及颗粒群特征性能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颗粒群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红外透明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基料,通过优化金属颜料的种类、掺量、形貌及粒度,制备了EPDM/Cu,EPDM/Al,EPDM/Ni及EPDM/Cu-Al等低发射低反射涂料.对上述4种涂料所制成的涂层进行红外发射率和反射率测试,并采用红外光谱仪进行化学结构表征,从涂层发射率、反射率及化学结构等角度分析了涂层低发射低反射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EPDM/Cu粉和EPDM/Al粉涂层的红外发射率达0.33~0.40,太阳能反射率达0.38~0.53,它们均具备低发射低反射性能.通过模拟寒冷地区环境,对EPDM基低发射低反射涂层进行保温特性测试,发现EPDM/Cu粉涂层平衡时相对温降达4℃,保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硫酸盐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6种硫酸盐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浆体的Marsh时间、剪切应力及表观黏度的影响.通过微观手段分析硫酸根离子对聚羧酸减水剂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碱金属硫酸盐会显著降低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浆体的分散性,而难溶性硫酸盐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水泥浆体分散性的影响较小.硫酸根离子大量存在时,聚羧酸减水剂的表观吸附量及无效吸附量增加,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性能降低,浆体絮凝结构数量及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