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后孝 《焊接》2007,(10):15-19
介绍了电弧焊过程热效率的物理含义及熔焊过程热效率的研究概况,比较了不同熔焊过程的热效率,分析了焊接方法、焊接参数及母材成分与性能对熔焊过程的电弧热效率、熔化效率及焊接热输入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电弧热效率和熔化效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常用熔焊方法热效率的试验值与推荐值,并对电弧热效率和熔化效率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对熔焊过程热效率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可靠的熔焊过程热效率指导性数据与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串热源及CCT图的GMAW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硬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的热输入处理为三维移动串热源,建立了串热源模型,模拟了JG590低合金钢的GMAW焊接热过程,进行了JG590钢的GMAW焊接工艺实验,通过焊缝横截面熔合线的几何形状以及焊接接头的几何尺寸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评价了目前常用的ts/5计算公式,利用JG590钢GMAW焊接热过程的模拟结果,结合其连续冷却组织转变图(CCT图),成功预测了焊接热影响区(HAZ)的组织及硬度.  相似文献   
3.
推导了工件上任意一移动点热源作用下温度场的瞬态解,将电弧热流和熔滴热焓量两部分构成的MAG焊接热输入近似处理为沿3个坐标轴的一连串点热源,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热输入的分布模式,计算了MAG焊的温度场,计算表明该模型能较精确地计算出熔合线的几何形状,预测熔深,焊接工艺实验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点热源的GMAW热输入分布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比较了三种基于点热源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热输入分布模式,并结合移动点热源作用下焊接温度场的瞬态解分别对其进行了计算,通过焊缝横截面熔合线几何形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对三种热输入分布模式进行了评估.利用所建串热源模型模拟了Q195低碳钢和JG590低合金钢GMAW焊缝横截面熔合线的几何形状,进行了Q195钢和JG590钢的GMAW工艺试验,通过焊缝横截面熔合线的几何形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了目前常用的t3/5计算公式,利用JG590钢焊接温度场的计算结果,结合JG590钢的焊接连续冷却组织转变图,成功地预测了焊接接头熔合区的组织及硬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串热源的MAG焊接温度场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工件上任意一移动点热源作用下温度场的瞬态解 ,将电弧热流和熔滴热焓量两部分构成的MAG焊接热输入近似处理为沿 3个坐标轴的一连串点热源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热输入的分布模式 .计算了MAG焊的温度场 ,计算表明该模型能较精确地计算出熔合线的几何形状 ,预测熔深 .焊接工艺实验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变极性等离子弧立焊穿孔熔池的稳定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进焊接工艺控制时序,编制起弧系统控制平台及信号采集程序。采用改进的起弧系统对2219铝合金和LF6铝合金薄板及中厚板进行变极性等离子弧立焊工艺试验,利用红外线测温仪检测起弧过程中焊接熔池区域附近的点随预热时间的温度变化,并把该曲线上的临界温度作为检测穿孔熔池是否形成的标志,计算机根据穿孔时刻的临界温度控制焊件行走的使能信号。研究表明:改进的起弧系统能够简化设备操作,提高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在穿孔形成的瞬间,检测点的温度有一个从高到低的突变过程(穿孔前的瞬间温度达到临界值),而且对于同一检测点,多次测量得到的临界温度基本稳定;起弧阶段向主焊接阶段过渡稳定,能够实现穿孔熔池的稳定建立,从而验证改进的起弧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以焊接热循环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采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JG590钢焊接热循环对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CGHAZ)组织、冲击韧度和硬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模拟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组织转变图(SH-CCT图);通过传热计算数据和焊接热模拟测试结果,实现了对JG590钢CGHAZ区组织性能的预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